秋季气候转凉、昼夜温差大、湿度变化明显,且病原微生物易繁殖,猪群易受环境应激和病原体侵袭,高发以下几类疾病,需重点防控:
一、呼吸道疾病(秋季最常见)
秋季温差大、通风与保温矛盾突出,舍内氨气、粉尘积聚,易诱发呼吸道疾病,常见类型包括:
1、猪流感
.由流感病毒引起,传播快,表现为突然发热(40-42℃)、咳嗽、打喷嚏、流鼻涕、精神沉郁、食欲下降,常全群同时或陆续发病,死亡率低但易继发细菌感染(如肺炎)。
2、支原体肺炎(喘气病)
.支原体感染导致,表现为干咳(尤其清晨、运动后明显)、喘气、呼吸困难,体温一般正常,生长缓慢,易反复,常因寒冷应激加重。
3、传染性胸膜肺炎
.胸膜肺炎放线杆菌引起,急性病例突发高热、呼吸困难、口鼻流带血泡沫,死亡率高;慢性病例咳嗽、消瘦,易与其他呼吸道病混合感染。
4、圆环病毒病(PCV2/3)
.秋季易诱发,仔猪表现为断奶后多系统衰竭综合征(消瘦、呼吸困难、黄疸),育肥猪可能出现呼吸道症状,常继发细菌感染加重病情。
二、腹泻类疾病(仔猪高发)
秋季气温骤降,仔猪(尤其 1-3 周龄)易因受凉或病原体感染引发腹泻,常见:
1、仔猪黄白痢
.大肠杆菌感染,仔猪出生后 1 周内发 “黄痢”(黄色稀粪),1-3 周发 “白痢”(白色糊状粪),易脱水死亡,与环境阴冷、卫生差密切相关。
2、轮状病毒 / 冠状病毒性腹泻
.幼猪多发,表现为水样腹泻、呕吐、脱水,无特效药,需靠保温、补水(口服补液盐)和预防继发感染,寒冷应激会加重症状。
3、球虫病
.仔猪(7-14 日龄)因球虫感染导致腹泻,粪便呈黄色糊状或水样,带有粘液,易与细菌腹泻混淆,需通过实验室检测区分。
三、寄生虫病(体内外高发)
秋季温度适宜寄生虫繁殖,猪群易感染:
1、体外寄生虫(疥螨、蜱虫)
.疥螨导致猪皮肤瘙痒、脱毛、结痂(尤其耳后、腹部),影响采食和休息;蜱虫叮咬传播病原,引发贫血或发热。
2、体内寄生虫(蛔虫、鞭虫、结节虫)
.幼虫移行损伤肠道、肝脏,导致猪消瘦、腹泻、生长迟缓,成年猪可能出现咳嗽(蛔虫幼虫移行至肺),秋季需定期驱虫。
四、其他秋季高发疾病
1、猪丹毒
.秋季多雨潮湿,丹毒杆菌易繁殖,病猪表现为高热(42℃以上)、皮肤出现菱形或方形红斑(指压褪色),或关节肿胀、跛行,需及时用青霉素治疗。
2、口蹄疫
.秋季是口蹄疫高发季,病毒通过空气、接触传播,病猪口腔、蹄部出现水泡、溃烂,体温升高,仔猪可能因心肌炎死亡,需靠疫苗接种预防。
3、黄曲霉毒素中毒
.秋季多雨,饲料易霉变产生黄曲霉毒素,猪采食后表现为食欲下降、黄疸、肝损伤,母猪可能流产,需加强饲料储存(干燥通风),添加脱霉剂。
防控核心建议:
.加强保温与通风平衡,减少温差应激;
.严格消毒(每周 1-2 次),保持猪舍干燥清洁;
.仔猪重点保温(30℃以上),补充益生菌增强肠道抵抗力;
.及时接种疫苗(流感、口蹄疫、支原体等),定期驱虫(阿苯达唑 + 伊维菌素);
.发现病猪立即隔离,结合症状快速诊断(如呼吸道病区分病毒 / 细菌感染),避免盲目用药。
秋季是猪病 “高发过渡季”,早预防、早发现、早处理是减少损失的关键。
【版权声明】来源:猪好多平台。文章资料来源于互联网,由西南区整理发布,已标明来源,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仅供读者参考学习,用药请遵循医嘱,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如有侵犯原作者权益,请在评论区留言联系我们删除。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