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症状:副猪嗜血杆菌病的病猪通常会出现发烧、体表发红、食欲差、行走困难等症状。在发病初期,病猪的体温会升高至40.5-42℃,体表皮肤发红,严重者酱红色,耳稍发紫,个别甚至皮肤坏死脱落。病猪还会出现咳嗽、呼吸急促、呈腹式呼吸等症状。随着病情的发展,病猪会进行性消瘦,皮肤逐渐苍白、发青、变紫。关节肿大,共济失调,眼睑皮下水肿,部分病猪出现四肢无力、起立困难、行走缓慢或不愿站立、跛行等症状。被毛粗乱,耳杂发绀,全身淋巴结,特别是腹股沟结淋巴结严重肿大,生长不良。临死前侧卧或四肢呈划水样;有时也会无明显症状而突然死亡,如遇天气骤变,死亡将增多。

病理变化:剖检病死猪,可见胸膜炎、腹膜炎、脑膜炎、心包炎、关节炎等多发性炎症,胸水、腹水增多,肺脏肿大,出血、淤血,肺脏与胸腔粘连,心外膜与胸腔粘连,心包有纤维素性渗出。

治疗:副猪嗜血杆菌病的治疗建议结合实际情况,选择个别治疗或群体治疗,同时注意合理使用药物,加强猪群管理。

个别治疗:发病初期,对发病猪只注射过头孢噻呋钠、磺胺六甲、氟苯尼考、阿莫西林等药物,并取得满意效果,但几个月后部分猪只又相继开始发病。

全群治疗:全场猪只采用恩诺沙星100g+饲料加药,连用7天,发现部分好转,后改用磺胺六甲、阿莫西林等多种药物,但仍未能得以全面控制。

注意事项:早发现、早治疗。临床试验表明,一旦副猪嗜血杆菌病进入中后期,抗生素治疗几乎无效,所以要早发现早治疗,一旦发现有临床症状出现,立即采取药物进行治疗。隔离病猪,对场地、栏圈、用具进行严格消毒,每天1次。个体发病,整窝预防。一旦有猪群表现出副猪的典型症状,不能仅针对有症状的猪进行治疗,而应该整窝给药预防。

点赞(0) 打赏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