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秋之交确实是猪场中仔猪和育肥猪腹泻的高发期,这主要是由于季节转换带来的环境、饲料和管理上的变化所致。小猪拉稀的原因非常复杂,通常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我们可以将原因分为以下几大类:

一、传染性因素(病原体感染)

这是最需要警惕和准确诊断的原因。

1.病毒性腹泻

流行性腹泻病毒(PEDV):危害最大,传染性极强,各日龄猪都易感,对哺乳仔猪致死率极高。表现为剧烈水样腹泻、呕吐、迅速脱水。

传染性胃肠炎病毒(TGEV):症状与PED非常相似,也会引起全群爆发和水样腹泻。

轮状病毒(PoRV):主要影响哺乳后期和断奶不久的仔猪,腹泻呈水样或糊状,死亡率通常低于PED和TGE。

德尔塔冠状病毒(PDCoV):另一种近年来常见的引起水样腹泻和呕吐的病原。

2.细菌性腹泻

大肠杆菌:

仔猪黄痢:多见于1周龄内的哺乳仔猪,排黄色或黄白色糊状稀粪。

仔猪白痢:多见于10-30日龄的哺乳仔猪,排灰白色、腥臭的糊状稀粪。

仔猪水肿病:由特定血清型大肠杆菌产生的毒素引起,多见于断奶后健壮的仔猪,表现为突然发病,眼睑、头部水肿,共济失调,死亡率高,有时伴有腹泻。

沙门氏菌(猪副伤寒):主要引起断奶后至4月龄的猪只发病。表现为急性败血症或慢性结肠炎,排淡黄色或灰绿色、恶臭的稀粪,有时带血。

胞内劳森菌(回肠炎):主要影响生长育肥猪。急性型排沥青样黑色稀粪或血痢;慢性型则表现为间歇性腹泻,生长迟缓。

3.寄生虫性腹泻

球虫病:由等孢球虫引起,是7-21日龄哺乳仔猪腹泻的常见原因。排黄色或灰色糊状稀粪,一般抗生素治疗无效。

小袋纤毛虫:常见于断奶后的仔猪,导致结肠炎,排糊状稀粪,有时带血或黏液。

二、非传染性因素(管理及环境因素)

在夏秋之交,这些因素往往扮演了“导火索”的角色。

1.饲料霉变:

夏秋之交高温高湿,饲料原料(尤其是玉米)极易霉变,产生黄曲霉毒素、呕吐毒素、赤霉烯酮等。霉菌毒素会严重损害猪的肠道黏膜和免疫系统,导致消化不良和腹泻。

2.饲料更换应激:

秋季新玉米上市,很多猪场会换用新玉米。新玉米水分含量高,易霉变,且含有大量不易消化的抗性淀粉,突然换料会加重肠道负担,引起营养性腹泻。

3.饮水问题:

夏季水温高,水管内容易滋生生物膜,成为病原菌(如大肠杆菌)的温床。猪只饮用不洁的水,直接导致腹泻。

水压不足、水温过高或过低,都会影响猪的饮水量,从而影响消化。

4.环境应激与温度波动:

昼夜温差变大:夜间温度下降,如果保温措施不到位,特别是仔猪的保温箱和产床,腹部受凉会极大影响消化功能,导致腹泻。

湿度大:高湿环境有利于细菌和寄生虫卵的存活,增加了感染机会。

通风与保温矛盾:季节转换时,管理上容易顾此失彼。通风过量导致舍内温度骤降,保温过度又导致空气污浊、湿度加大,都易诱发腹泻。

5.管理应激:

断奶应激:断奶本身就是最大的应激,包括心理(离开母猪)、环境(混群)、营养(从奶水到饲料)的多重打击,极易导致肠道菌群失调和消化功能紊乱,发生断奶后腹泻(PWD)。

总结与建议

当猪场在夏秋之交发生腹泻时,应系统地进行分析:

1.准确诊断:

第一时间请兽医进行剖检和实验室检测(PCR检测病毒、细菌培养等),确定首要病原,这是成功治疗和控制的基础。切勿盲目用药。

2.关注管理细节:

保温防潮:尤其注意夜间和凌晨的保温,确保仔猪腹感温度适宜。

检查饲料和水源:坚决不用霉变饲料,换料要循序渐进过渡1周以上。定期清洗水线,保证饮水清洁充足。

加强生物安全:严格执行全进全出,做好空栏的彻底清洗、消毒和干燥工作,切断病原传播途径。

3.科学防控:

疫苗免疫:根据当地流行情况,对母猪合理免疫PED、TGE、轮状病毒等疫苗,通过母源抗体保护哺乳仔猪。(来源:张伟光)

合理用药:根据药敏试验结果针对性使用抗生素,避免滥用。对于病毒性腹泻,主要是对症治疗(补液防脱水)和支持疗法。

【版权声明】来源:猪好多平台。文章资料来源于互联网,由西南区整理发布,已标明来源,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仅供读者参考学习,用药请遵循医嘱,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如有侵犯原作者权益,请在评论区留言联系我们删除。

点赞(0) 打赏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