仔猪渗出性皮炎是一种传染性强、死亡率高的疾病,常给猪场带来显著经济损失。该病主要由葡萄球菌感染引发,但若防控不当,易在猪群中扩散,导致病猪生长停滞甚至死亡。本文结合临床案例,详细解析其发病特点、诱因及综合防治措施,为养殖户提供实用指导。
一、发病特征与临床症状
1. 发病情况
该病多见于产子舍和保育舍的仔猪,传染性强,可在短时间内波及30%以上的猪群,死亡率可达15%,淘汰率约8%。耐过的病猪往往生长停滞,失去养殖价值。发病无明显季节性,多为散发,但管理疏漏时易批量暴发。
2. 典型症状
- 初期:病猪体表发红,随后分泌油脂样粘液(黄脂色或棕红色),尤其在腋下、肋部、脸颊等部位明显。
- 中期:3-5天内症状蔓延至全身,病猪背毛粗乱、精神沉郁、扎堆取暖;皮肤分泌物与粉尘、坏死组织结合,形成黑色结痂,覆盖口、鼻、背、四肢等部位。
- 重症:继发感染时,病猪出现脱水、败血症,短时间内死亡;部分猪伴随关节肿大、跛行,甚至神经症状(空嚼、磨牙、口吐白沫、角弓反张)。
3. 病理变化
病死猪表现为消瘦、脱水,外周淋巴结水肿;部分出现心包炎、胸膜炎、腹膜炎;肝脏呈土黄色且质地易碎,肠道空虚,脾、肾轻微肿大,个别有化脓性肾炎;关节液混浊,含纤维素性渗出物。
二、主要发病诱因
仔猪渗出性皮炎的发生与养殖管理密切相关,常见诱因包括:
- 寄生虫感染:母猪长期未驱虫(如8个月以上),疥螨等寄生虫严重破坏皮肤屏障,降低猪群免疫力,为葡萄球菌入侵创造条件。
- 卫生消毒疏漏:母猪转入产房前未清洗消毒,将妊娠舍的病菌带入产子舍;断脐、断尾、断牙的器械未严格消毒,保健注射时未做到“一头猪一个针头”,增加交叉感染风险。
- 皮肤损伤:仔猪转群时打斗撕咬,导致耳部、脸颊等部位皮肤破损,成为葡萄球菌入侵的门户,保育舍因此发病较多。
- 消毒不规范:消毒药物浓度配比错误、用量不足(如未按每平方米300ml使用),或仅凭“眼观合格”判断消毒效果,导致病原残留。
三、治疗方案
治疗需坚持“杀灭病原、修复皮肤、对症支持”原则,且疗程需在一周以上:
- 抗生素使用:因葡萄球菌易耐药,建议轮换使用抗生素或做药敏试验。可选用阿莫西林、恩诺沙星饮水,配合磺胺类药物+维生素C注射;重症者可注射头孢类药物。
- 体表处理:用0.1‰高锰酸钾溶液或碘制剂温水清洗病猪体表,每日2次,连续一周;擦干后涂抹红霉素软膏,促进皮肤修复。
- 对症支持:脱水猪只口服补液盐,补充水分和电解质,缓解衰竭症状。
- 环境消毒:对猪舍进行彻底消毒,选用常规消毒药物,按标准浓度和用量使用,切断传播链。
经规范治疗后,病猪死亡率可从15%降至5%,痂皮逐渐脱落,采食量和精神状态恢复。
四、预防措施
预防的核心在于完善管理体系,减少病原入侵机会:
1. 定期驱虫:种猪每年驱虫3次,商品猪保育阶段驱虫1次(每吨饲料添加伊维菌素500克,连续投喂7天),减少寄生虫对皮肤的破坏,间接提升免疫力。
2. 强化母猪卫生:母猪转入产房前需清水洗澡、严格消毒;临产母猪用0.1‰高锰酸钾擦洗外阴和乳房,降低病原携带量。
3. 规范操作流程:仔猪断牙、断尾、断脐的工具需用消毒水浸泡;伤口处涂抹“密斯陀”等药剂,加速干燥并杀菌;保健注射严格执行“一头猪一个针头”。
4. 科学消毒:按说明书准确调配消毒药物浓度,确保每平方米用量达300ml;定期轮换消毒药物,避免病原耐药,保障消毒效果。
仔猪渗出性皮炎的防控,关键在于“防重于治”。通过加强饲养管理、规范操作流程、做好卫生消毒,可显著降低发病风险,减少经济损失。一旦发病,需及时采取综合治疗措施,并坚持足够疗程,避免病情反复。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