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呕吐和瘦弱症”是一种主要影响幼龄仔猪的病毒性疾病,又名猪红细胞凝集脑脊髓炎病毒病,以呕吐、消瘦为典型特征,部分病例还会伴随急性脑脊髓炎症状。了解其病因、流行特点及防治方法,对减少猪场损失至关重要。

一、病因解析

猪“呕吐和瘦弱症”的病原是具有凝集红细胞特性的冠状病毒。研究证实,该病与仔猪脑脊髓炎由同一种病毒引起,只是在临床上表现为两种类型:

- 胃肠炎型:以呕吐、食欲废绝、消瘦为主要症状;

- 脑炎型:以神经症状(如共济失调、肌肉震颤、惊厥)为核心表现。

同一病毒株感染后,可能因毒株致病性差异、仔猪年龄及易感性不同,导致临床症状出现分化,且两种类型在同一次疫情中可能同时出现。

二、流行特点

1. 地域与历史分布:该病最早于1958年在加拿大报告,后在英国、欧洲及美国等地陆续出现。虽然临床病例较少,但血清学检查显示,部分国家存在广泛的病毒散布。

2. 易感群体:主要侵害哺乳期仔猪,2日龄即可发病,3周龄以上仔猪极少感染。其中,脑炎型更易发生在年龄较小的仔猪身上。

3. 传播途径:病毒通过消化道和呼吸道感染易感猪群。​

4. 发病特征:

- 呈暴发式流行,短期内可侵害多窝仔猪,发病率达100%,死亡率极高;

- 疫情持续约2-3周,之后出生的仔猪通常不再发病,可能呈地区性暴发;

- 脑炎型病程较短,一般为2-3天;胃肠炎型(呕吐和瘦弱症)病程较长,病猪可存活数日至数周,最终因衰竭死亡或被淘汰。

三、临床症状

根据症状表现,可分为两种类型:

1. 胃肠炎型(呕吐和瘦弱症)

- 初期症状为吐出黄绿色呕吐物,伴随食欲停止,但病猪有明显渴感,却常因呕吐无法正常饮水;

- 体温多正常或轻度升高,少数病例早期有短暂(24小时内)发热(达40.5℃);

- 粪便干硬,部分较大仔猪可能出现轻度腹泻;

- 因持续呕吐,病猪迅速消瘦、脱水,病程可持续数周,最终死于饥饿或被淘汰。

2. 脑炎型

- 初期精神沉郁,病初1天可能仍吃奶,随后很快停食、迅速消瘦;

- 出现感觉过敏、共济失调、肌肉震颤,偶尔伴有呕吐;

- 48-72小时后,出现急性脑炎症状,如划水状惊厥,最终死亡。

此外,发病期间,母猪可能表现1-2天的食欲废绝和低热。

四、病理变化与诊断

1. 病理变化

- 肉眼观察通常无明显异常;

- 脑炎型病猪可见非化脓性脑脊髓炎、血管周围袖套状病变及神经细胞坏死;

- 单纯胃肠炎型(呕吐和瘦弱症)病猪不一定有上述病变,但在胃壁中可检测到抗原物质。

2. 诊断方法

- 实验室检查:通过红细胞凝集试验、荧光抗体技术或电镜检查,检测组织或组织培养物中的抗原;

- 血清学诊断:检测存活仔猪的抗体滴度是否升高,病毒中和试验和红细胞凝集抑制试验敏感性较高,优于琼脂凝胶扩散试验。

五、防治措施

目前针对该病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防控重点在于预防:

1. 利用母源抗体保护:让母猪在产仔前至少10天接触传染原,使仔猪通过初乳获得抗体保护,降低发病风险。

2. 保留免疫母猪:曾产过患病仔猪的母猪对该病具有免疫力,无需淘汰,其后续所产仔猪可通过初乳获得保护。

3. 加强饲养管理:做好猪场卫生消毒,减少病毒传播机会;密切观察仔猪状态,发现病猪及时隔离,避免病毒扩散。

总之,猪“呕吐和瘦弱症”虽临床病例不多,但死亡率高,需通过了解其特性,以预防为主,借助母源抗体为幼龄仔猪提供保护,从而降低该病对猪场的影响。

点赞(0) 打赏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