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黄痢是由大肠杆菌引起仔猪的急性高度致死性肠道传染病。临床上以排黄色稀便和急性死亡为特征,发病快、病程短,发病率和死亡率均高。引起仔猪黄痢的大肠杆菌血清型较多,常见为0:Ks8O:K„、O:K88O138:K8O:K88O151:K„等,多具有 Ks抗原。
流行特点:

本病常发于7日龄以内的仔猪,以1~3日龄最为多见,育成猪、肥猪、母猪及公猪未见发病。带菌母猪经粪便排菌,污染猪舍地面、饲槽等,仔猪出生后,通过吸吮污染的母猪乳头和皮肤经消化道感染。同窝仔猪发病率在90%以上,死亡率很高,甚至全窝死亡。
[临床症状]潜伏期短的生后12h内发病,一般为1~3日龄发病,7日龄的很少。最急性病例常无明显症状,仔猪出生后数小时内突然死亡。2~3日龄仔猪感染病程稍长,排出水样或粥样黄色粪便,内含凝乳小片,常顺肛门流下。很快消瘦,昏迷死亡。
[病理变化]最急性型的常无可见病变。病程稍长的,尸体严重脱水,小肠呈急性卡他性炎症,肠黏膜肿胀、充血或出血,肠壁变薄、松弛;胃内有酸臭的凝乳块,胃黏膜潮红、肿胀,少数有出血点;肠系膜淋巴结充血、肿大,切面多汁;心、肝、肾变性,严重者有出血点。
[治疗]可选用氨苄青霉素安霉素、霉素、磺胺间甲氧嘧啶、磺胺脒、卡那霉素、庆大霉素、环丙沙星、氟苯尼考、痢菌净等药物治疗。对已发病的仔猪皮下或肌内注射常量的2~3倍上述药物,2/d,连用4~5d。大肠杆菌的耐药菌株较多,最好通过药敏试验选择敏感药物进行治疗。辅以止泻、补液、补盐和强心等对症治疗。
防治方法:
(1)做好猪舍平时的环境卫生和消毒工作,加强怀孕母猪产前产后饲养管理和护理。

(2)母猪临产前,对产房进行彻底清扫、冲洗和消毒。产仔后,先将母猪的乳头、乳房、胸腹部皮肤用0.1%高锰酸钾溶液或温水擦洗干净,逐个乳头挤掉几滴奶水后,再让仔猪哺乳。
(3)做好初生仔猪“开奶”前的用药工作。发生过本病的猪群,仔猪初生后,未吃初乳之前,全窝逐头口服抗菌药物,以后连服2d,或仔猪产出后,立即喂服微生态活菌制剂或肌内注射高免血清,均有预防效果。
(4)尽快让初生仔猪吃上初乳,增强初生仔猪对本病的特异性抵抗力。
(5)疫苗免疫。我国已相继制成大肠杆菌K88acLTB双价基因工程菌苗、大肠杆菌 K88-K99双价基因工程菌苗和大肠杆菌K88·K99·987P三价灭活菌苗,均于预产期前15~30d免疫。母猪免疫后,其血清和初乳中有较高水平的抗大肠杆菌抗体,能使仔猪获得很高的被动免疫保护率,但抗体水平保持较差、条件允许的可用本场分离的菌株制备大肠杆菌灭活黄免疫母猪。

点赞(0) 打赏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