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前言
众所周知,在现代规模化奶牛场的管理中,漏奶现象常常令人头疼。其专业术语为“泌乳失禁”(Incontinentia Lactis),类似人医上的“小便失禁”,是指在无任何泌乳反射刺激的情况下,奶牛的一个或多个乳头在两次挤奶之间出现不自主滴奶或流奶的现象。尽管这一问题在日常管理中时常被忽视,但它对乳房健康和挤奶效率可能带来不容小觑的影响。漏奶不仅增加了乳房炎的发生风险,还可能使操作人员对挤奶流程是否规范、乳头刺激是否充分等关键环节产生误判。本文将围绕漏奶发生的解剖学与生理学基础进行简要梳理,并为一线奶牛场员工提供实用建议,帮助更好地识别、理解并有效应对这一现象,从而提升泌乳牛群健康水平与挤奶流程管理质量。
二、漏奶原因有哪些?
研究人员对经常在挤奶前发生漏奶的奶牛进行了观察,并将其与未出现漏奶的奶牛在奶流特征、乳头解剖结构和激素反应方面进行了比较。主要发现如下:
1.漏奶奶牛的乳头管更短(约短9%),从而降低了对病原体的天然屏障能力(参阅图1);
2.由于乳头乳池蓄积奶量较多,这些奶牛乳腺内压(Intramammary Pressure=IMP)亦较高(参阅图1);
3.奶流速度更快、乳区产奶量更高,则漏奶风险更高(参阅图2);
4.乳头括约肌功能不全或受损,使乳头管末端(乳头孔)在两次挤奶之间不能有效闭合;
5.漏奶常发生于挤奶前奶牛躺卧时,此时乳头易暴露于垫料污染物中。
三、为什么需要重视?
生产高品质牛奶的前提是防止乳房内感染。漏奶对乳房炎风险和牛奶质量具有重要影响,具体包括:
1.挤奶厅外漏奶的乳头会增加环境病原菌暴露风险,尤其是当乳头接触到垫料时,病原体可经奶液逆流进入乳头管,使奶牛更易感染如大肠杆菌等病原体;
2.进入挤奶厅时漏奶可增加其他奶牛暴露于乳房炎病原体的风险;
3.在高通量挤奶系统中,漏奶干扰了挤奶流程,导致挤奶员工省略必要的乳头刺激环节(如挤头三把奶),误以为已完成泌乳反射乳汁释放;
4.高产、泌乳次数多的奶牛更容易发生漏奶和乳房炎;
5.所有品种及挤奶系统中都有可能发生漏奶;
6.漏奶主要发生于挤奶前的待挤区,或在两次挤奶之间的数小时内。
四、奶牛场如何精准应对漏奶?
根据研究结果,建议如下操作以减少漏奶:
1.优化挤奶间隔时间
◆避免挤奶间隔过长,降低乳房内压力;
◆对高产牛或泌乳初期奶牛可考虑增加挤奶频次。
2.评估乳头解剖特征
◆密切监控乳头短或有漏奶史的奶牛;
◆干奶或乳房炎治疗时,避免损伤乳头结构。
3.改善牛床舒适性和卫生
◆保持干净、干燥的垫料,降低因卧躺漏奶而感染的风险;
◆病牛舍内的患牛尤其需注意,此类牛更容易传播感染;
◆控制蚊蝇、调节温湿度,防止病原微生物滋生。
4.优化挤奶厅操作流程
◆正确完成乳头刺激后再套上挤奶杯组;
◆不应跳过如挤头三把奶和擦干乳头等准备步骤;
◆擦干乳头时,不得使用同一毛巾擦不同奶牛的漏奶乳头;
◆不可让预浸杯内混入奶液,以免消毒剂失效;
◆所用擦拭乳头的毛巾必须彻底清洗、消毒和晾干,防止混入奶液或粪便;
◆防止过度挤奶,保护乳头末端,避免因损伤引发漏奶。
五、记录并监测漏奶情况
1.记录漏奶事件,并做乳房炎发病率关联分析;
2.数据可用于识别规律、优化管理;
3.特别关注高产牛,这类牛挤奶后需更长时间重新吸收残余奶量,因乳头管短或括约肌无力更易漏奶。
六、总结
1.漏奶并不代表奶牛已完成泌乳反射奶液释放,因此减少挤奶操作刺激乳头准备程序是错误做法,漏奶奶牛同样需要乳头刺激;
2.漏奶在各类规模的奶牛场中都很常见,通常与高产、高泌乳力相关;
3.漏奶可在两次挤奶之间、挤奶厅中或牛舍内发生;
4.建议对漏奶高产牛或泌乳初期奶牛可考虑增加挤奶频次;
5.定期检查泌乳牛和干奶牛的挤奶流程及牛床卫生;
6.加强员工培训,确保其理解每一步挤奶流程的“怎么做”和“为什么这样做”。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