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肉牛养殖中,饲草料的霉变问题始终是制约养殖效益与肉牛健康的关键因素。霉菌毒素是由真菌产生的小次生代谢物分子,既能在作物收获前侵入生长中的植物(即田间毒素),也能在收获后以及作物储存和运输过程中产生(即贮藏毒素)。霉变不仅会导致饲草料中的营养成分大幅流失,同时用发霉饲草料饲喂肉牛会造成肝脏、肾脏等器官造成损害,进而影响其生长速度、繁殖性能及肉品质。为了有效应对这一问题,经过深入研究与实践,我们根据肉牛饲草料产毒条件分化,从“田间阻产、仓储防增、饲用净毒”三方面总结了肉牛饲草料防霉脱霉技术,这些技术可根据不同养殖规模和实际需求灵活选择与应用。

一、技术要点

(一)霉菌毒素产毒条件分化

霉菌毒素按其产生阶段主要分为“田间毒素”和“贮藏毒素”两大类,两者在产毒菌种、环境条件及污染环节上存在显著差异。以下分类基于主要产毒菌种及污染环节进行归纳:

1. 田间毒素(作物收获前产生)

(1)玉米赤霉烯酮(ZEN),产毒菌为镰刀菌属(Fusarium spp.),如禾谷镰刀菌。中等温度(约25℃)和较高湿度(>  14%)易产生。低温波动(如10℃)也可诱导产生。主要污染对象为玉米、小麦、大麦等谷物。

(2)伏马毒素(FUM),产毒菌为镰刀菌属,如Fusarium verticillioides 等。在温度15~25℃,以及谷物含水量 >  20%或水活性 > 0.958时易产生。收割前遭遇霜冻或雨雪会加剧污染。污染对象以玉米为主,偶见于小麦。

(3)呕吐毒素(DON),产毒菌为镰刀菌属,如Fusarium graminearum等。在凉爽潮湿环境(6~24℃),多雨阴天(水活性 ≥  0.96)时易发。主要污染对象为小麦、玉米、燕麦。

2. 贮藏毒素(收获后储存过程中产生)

(1)黄曲霉毒素(以AFB1为主),产毒菌为黄曲霉(Aspergillus flavus)、寄生曲霉(A.  parasiticus)。常见于高温高湿(25~35℃,湿度80~90%),通风不良的仓库。主要污染对象为花生、玉米、坚果、稻米。

(2)赭曲霉毒素A(OTA),产毒菌为赭曲霉(Aspergillus ochraceus)、碳黑曲霉(A.  carbonarius)。常见于长期储存在中温(15~25℃)且湿度波动大的仓储环境的谷物。主要污染对象谷物、咖啡豆、葡萄干。

(二)霉菌毒素分级防控技术

1. 田间毒素防控

(1)选用抗病品种,如玉米选用“先玉1483”,DON积累降低40%;

(2)轮作翻耕(深度 > 30cm),适时收割(如玉米干物质达28~30%);

(3)抽穗期喷施5%硅酸钾溶液增强作物蜡质层抗渗透性;

(4)机械损伤防控。收割机加装柔性拨禾轮,减少籽粒表皮破裂(破损率 < 5%时FUM污染降幅达60%);

(5)生物竞争抑制。播种前用枯草芽孢杆菌QST713(2×10⁸ CFU/g)拌种,占据生态位抑制镰刀菌定植。

2. 贮藏毒素防控

(1)仓储前控制谷物水分(玉米 ≤ 14%),清洁消毒仓库。

(2)仓储中惰性气体控储。仓储时充入CO₂浓度 > 60% + O₂浓度 <  2%可抑制黄曲霉产毒,28℃下毒素积累延迟21天(适用于谷物籽粒类)。

(三)霉菌毒素筛选、吸附与降解技术

1. 物理筛选(源头剔除霉变饲草料)

(1)筛选法:利用人工或机械筛选设备,将霉变颗粒、杂质及破碎的饲草料有效分离出来,然后将未霉变的饲料进一步干燥,以达到去霉防霉变的目的。此过程需确保设备清洁,避免交叉污染,并定期对筛网进行清理和更换,以维持筛选效率。

(2)晾晒法:选择晴朗天气,将饲草料均匀摊开在通风良好、阳光充足的地方进行晾晒,储存前确保水分含量低于14%。晾晒过程中需定期翻动,确保饲草料各部分均匀受热和通风,以加速水分蒸发,抑制霉菌生长。同时,要注意避免饲草料受到雨淋或夜间露水的影响。该方法适用于秸秆饲料脱毒。

(3)盐水浮洗:配制比重1.25 g/cm³的盐水(NaCl  26%)浸泡饲料,搅拌均匀,霉变颗粒上浮率大于80%,该方法适用于籽实谷类饲料原粮。

(4)辐射处理法:利用低剂量的γ射线对饲草料进行辐射处理。γ射线则具有很强的穿透力,能够深入饲草料内部,达到更好的脱霉效果。但需注意控制辐射剂量,避免对饲草料造成不必要的损伤。

2.吸附法(阻断毒素吸收)

利用具有吸附性能的材料(如沸石、活性炭、硅藻土、蒙脱石、酵母细胞壁等)吸附饲草料中的霉菌毒素。

(1)无机矿物吸附剂(硅铝酸盐类)。如蒙脱石类,普通蒙脱石对AFB1吸附率85~90%,但对ZEN/DON效率小于30%。CTAB改性蒙脱石,层间距扩大至2.1  nm,AFB1吸附率99.2%、ZEN 86.5%、DON  75.3%。常用方法是在饲料中添加0.5%的蒙脱石、粘土或沸石,既能促进畜禽的生长发育,又能去除霉菌毒素。

(2)有机吸附剂。如酵母细胞壁,β-葡聚糖(纯度> 35%)吸附ZEN率60~70%,添加量为1~2 kg/吨饲料。

(3)复合吸附剂。复合型吸附剂的核心优势在于通过多机制协同实现广谱脱毒,同时依托组分配优化(如蒙脱石改性、酵母壁提纯)减少营养损失。如腐殖酸钠 +  硅藻土按比例1:2~1:3混合,预防性添加1.5~2 kg/吨饲料,中度污染添加2.5~3 kg/吨饲料。

3. 降解法(霉菌毒素分子结构破坏)

利用微生物或酶制剂的生物活性降解霉菌毒素,具有环保、高效、无残留的优点。此方法符合现代养殖业对绿色、安全、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1)微生物发酵降解。对发霉饲料进行筛选、清理和粉碎等处理,去除其中的杂质和较大的颗粒后,可在饲料中添加微生物菌剂,如在饲料中添加1%的嗜热链球菌 +  戊糖片球菌 +  布氏乳杆菌复配制剂,饲料中的AFB1、ZEN、DON降解率均大于90%;枯草芽孢杆菌ANSB471以0.5%接种发酵饲料,可降解95%的DON。

(2)酶制剂降解。在饲料中添加葡萄糖氧化酶 + 酿酒酵母YK18复合剂(酶活 ≥ 1000 U/g,活菌 ≥ 1×10⁸  CFU/g),饲料中AFB1和ZEN降解率大于85%。

二、应用范围

肉牛饲草料防霉脱霉技术适用于各种规模的肉牛养殖场,特别是饲草料易受霉菌污染的地区。通过合理选择和应用防霉脱霉技术,可以有效降低饲草料中的霉菌毒素含量,提高肉牛的健康水平和生产性能。同时,这些技术也有助于减少因饲草料霉变导致的经济损失和环境污染问题。

三、注意事项

(1)仓储防控的核心目标是抑制毒素“二次爆发”。入仓前须严格控制水分,玉米/小麦水分 ≤ 14%(水分活度 < 0.7)。

(2)吸附剂、微生物菌种和酶制剂的选择要慎重,确保其对肉牛无害且具有良好的脱霉效果,控制好温度、湿度等条件,提高脱霉效率。

(3)在实际应用中,可根据饲草料的霉变程度和养殖场的实际情况,综合运用防霉脱霉技术,以达到最佳脱霉效果。同时,要定期对饲草料进行霉菌毒素检测,以便及时调整方案。

(4)霉变中毒症状与急救:典型症状:急性胃肠炎(腹泻带血)、神经紊乱、口腔溃疡、流产、泌乳停止。急救方案:① 立即停喂霉变饲料,增喂青绿饲料 +  淡盐水。② 口服脱霉剂250g + 大黄苏打粉200g + 液状石蜡500ml。③ 静脉注射葡萄糖+碳酸氢钠(纠正酸中毒)。④ 中药方:连翘70g +  双花80g + 绿豆100g + 甘草20g煎服。

点赞(0) 打赏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