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牛在不同生长发育阶段呈现出独特的生理特点,这些特点不仅决定了其营养需求、饲养管理方式,更是影响产奶性能和繁殖效率的关键因素。从出生时脆弱的新生犊牛,到高产期的成年奶牛,再到逐渐衰老的老龄牛,每个阶段的生理变化都需要精准的饲养策略与之匹配。本文将从犊牛期、育成期、青年期、成年泌乳期、干奶期及老龄期六个阶段,系统解析奶牛的生理特征及其对应的饲养管理要点。

新生犊牛期(0-3月龄)

(一)消化系统的未成熟特性

新生犊牛的瘤胃、网胃和瓣胃发育不全,皱胃是唯一具有消化功能的胃室。其胃酸分泌量仅为成年牛的1/10,缺乏游离盐酸,导致胃蛋白酶活性极低,无法有效分解蛋白质。此时,犊牛的消化模式更接近单胃动物,依赖初乳中的乳脂和乳糖获取能量。此外,小肠绒毛密集且细长,吸收面积大,有利于免疫球蛋白和营养物质的快速吸收。

(二)免疫系统的被动保护机制

犊牛在胚胎期无法从母体获得免疫球蛋白,必须在出生后2小时内摄入初乳以获取被动免疫。初乳中的IgG可抵抗大肠杆菌、沙门氏菌等病原感染,IgA则保护肠道黏膜。若初乳摄入不足,犊牛极易发生腹泻、肺炎等疾病。同时,犊牛自身的免疫系统需在出生后3-4周才逐渐发育完善。

(三)饲养管理核心要点

初乳管理:确保犊牛在出生1小时内吃到2-3升初乳,12小时内累计摄入6升,且初乳中IgG含量需≥50mg/mL。

代乳过渡:7日龄开始饲喂代乳料,需选择与母乳成分相近的产品,蛋白质含量应控制在22%-24%,乳糖含量18%-20%。

环境控制:犊牛舍温度需保持在28-32℃,湿度≤65%,每犊单栏饲养,减少交叉感染风险。

育成期(4-12月龄)

(一)瘤胃微生物系统的建立

4月龄起,随着犊牛开始采食干草和精料,瘤胃内逐渐定植纤毛虫、细菌和真菌等微生物。到12月龄时,瘤胃容积可达30-40升,微生物发酵能力显著增强,能够有效分解纤维素和非蛋白氮。此阶段瘤胃pH值稳定在6.2-6.8,为微生物提供适宜生存环境。

(二)骨骼与肌肉的生长高峰

育成期奶牛的生长速度极快,平均日增重可达0.7-0.9千克。骨骼发育优先于肌肉,尤其是四肢骨和脊椎骨的纵向生长,决定了奶牛成年后的体型结构。钙、磷、维生素D的充足供应对骨骼矿化至关重要,若缺乏则易引发佝偻病。

(三)营养与管理策略

日粮调整:精粗比从4:6逐步过渡到3:7,粗饲料以优质苜蓿干草和青贮玉米为主,确保中性洗涤纤维(NDF)含量≥28%。

分群饲养:按体重和生长发育阶段分群,每群数量控制在30-50头,避免强欺弱导致采食不均。

运动管理:保证每日2-3小时自由运动,促进骨骼发育和肌肉紧实。

青年期(13-24月龄)

(一)生殖系统的发育完善

13-15月龄时,奶牛首次出现发情,但此时生殖器官尚未完全发育成熟,不宜配种。到18-20月龄,体重达到成年牛的70%(约350-400千克)时,生殖系统发育成熟,可进行首次配种。该阶段卵巢开始周期性排卵,发情周期平均为21天(范围18-24天)。

(二)体况与营养储备

青年牛在配种前需达到适宜体况评分(BCS 2.5-3.0),以保证受孕率和胎儿发育。过度肥胖或消瘦均会影响发情表现和受胎率。营养上需平衡能量与蛋白质,避免因精料过量导致瘤胃酸中毒。

(三)繁殖管理要点

发情监测:采用尾根涂蜡、活动量监测等方法,每天观察3次,及时记录发情时间和症状。

适时配种:在发情结束后6-8小时进行人工授精,首次配种时选择体型较小的公牛冻精,降低难产风险。

成年泌乳期(25月龄-干奶前)

(一)泌乳周期的生理变化

1. 泌乳初期(产后0-60天):又称围产期,奶牛面临产犊应激和产奶需求的双重压力。此时干物质采食量处于低谷,而产奶量快速上升,导致能量负平衡,易引发酮病、真胃移位等代谢疾病。

2. 泌乳高峰期(产后61-150天):产奶量达到峰值,占全泌乳期产量的40%-50%。奶牛对能量、蛋白质和矿物质的需求剧增,需通过增加采食和动用体脂维持产奶。

3. 泌乳中后期(产后151天-干奶前):产奶量以每月7%-10%的速度下降,采食量逐渐回升,营养需求相应调整。

(二)营养供给的动态调整

围产期管理:产前2周采用低钙日粮(钙含量0.4%),产后立即切换为高钙日粮(钙含量1.2%),预防产后瘫痪;添加阴离子盐调节酸碱平衡。

高峰泌乳期:精粗比提高至6:4,添加过瘤胃脂肪(占日粮5%-7%)和过瘤胃氨基酸,满足能量与蛋白质需求。

中后期调整:逐步降低精料比例,增加优质粗饲料,防止奶牛过度肥胖。

(三)乳房与乳腺的生理特征

泌乳期奶牛乳房重量可达体重的8%-10%,乳腺泡数量和大小直接影响产奶量。乳头末端的角质化上皮细胞形成天然屏障,防止细菌侵入,但挤奶操作不当易破坏这一屏障,增加乳房炎风险。

干奶期(干奶至分娩前15天)

(一)乳腺组织的修复再生

干奶后,乳腺上皮细胞停止分泌乳汁,进入退化期。此阶段乳腺组织进行结构重塑,受损细胞被清除,新生细胞增殖,为下一个泌乳周期做准备。过度延长或缩短干奶期均会影响乳腺修复质量。

(二)胎儿快速发育需求

妊娠后期(干奶期)胎儿发育速度加快,80%的体重在最后3个月形成。母牛需储备足够的营养用于胎儿骨骼、肌肉和内脏器官发育,同时恢复体况。

(三)饲养管理重点

日粮调控:降低精料比例(精粗比2:8),增加优质干草饲喂量,控制能量摄入,避免母牛过肥;补充维生素A、D、E及微量元素硒。

乳房护理:干奶时每个乳区注入长效抗生素干奶药,防止干奶期乳房炎;每周检查乳房状态,发现红肿、硬块及时处理。

老龄期(6胎次以上或8岁后)

(一)器官功能的退行性变化

老龄奶牛的瘤胃微生物活性下降,纤维消化能力减弱,易出现消化不良;乳腺细胞增殖能力降低,产奶量较青年牛下降30%-40%;繁殖机能衰退,发情周期紊乱,受胎率不足50%。

(二)健康风险与应对策略

关节与肢蹄问题:骨质流失导致关节炎、蹄叶炎高发,需提供柔软垫料,定期修蹄。

营养调整:选择易消化的饲料,增加优质蛋白(如豆粕)和过瘤胃氨基酸,弥补消化能力下降的损失;补充益生菌调节肠道菌群。

淘汰管理:根据产奶量、繁殖性能和健康状况制定淘汰标准,及时淘汰低效老龄牛,优化牛群结构。

结      语

奶牛在不同生长阶段的生理特点是制定科学饲养方案的核心依据。从犊牛期的免疫建立到成年期的高产维持,再到老龄期的健康管理,每个阶段都需要精准匹配营养供给、环境控制和疾病防控措施。通过深入理解奶牛的生理规律,养殖者能够实现精细化管理,提升奶牛健康水平和养殖效益,推动奶业可持续发展。

点赞(0) 打赏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