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规模化养猪生产中,有一种看似"温和"的肠道疾病正悄然吞噬养殖利润——猪增生性回肠炎。这种由胞内劳森菌(Lawsonia intracellularis)引发的慢性病,虽致死率不高,却以"四低一高"(生长速度低、饲料消化率低、营养吸收率低、生产效率低、僵猪淘汰率高)的特性,成为猪场效益的隐形杀手。据行业调研显示,感染猪场料肉比平均增加0.2-0.3,年损失可达数十万元。
一、疾病本质:隐藏在肠道的"慢性消耗战"
胞内劳森菌是一种专性细胞内寄生菌,可在猪肠道黏膜隐窝细胞内持续增殖。其独特的感染机制导致:
1. 肠道屏障破坏:菌体会引发回肠末端和盲肠黏膜增生,形成特征性"橡胶管样"病变,降低营养吸收面积;
2. 免疫持续消耗:慢性炎症使猪群长期处于免疫应激状态,抗病力下降;
3. 继发感染风险:黏膜溃疡为大肠杆菌、沙门氏菌等打开入侵通道,增加治疗成本。
二、临床分型:从"轻微腹泻"到"隐性损耗"
急性型(育肥猪高发)
典型症状表现为突发黑色柏油样血便,体温骤升至41℃,部分病猪会因内出血或败血症在24小时内死亡。某万头猪场曾因急性爆发,3天内损失30头育肥猪,直接经济损失超10万元,这警示养殖户需高度警惕该型疾病的突发性危害。
慢性型(保育-育肥阶段常见)
慢性型病程可分为三个阶段:
1. 发病前期:猪只出现灰色糊状腹泻,粪便中可见明显未消化的饲料颗粒,此时猪只日增重已开始下降15%-20%。
2. 发病中期:症状升级为水样血痢,同栏猪只体型分化明显,部分个体生长停滞。该阶段若未及时干预,料肉比将增加0.2-0.3,僵猪发生率上升5%。
3. 发病后期:粪便呈沥青状,猪只后躯持续被污染发黑,严重时会继发腹膜炎。此阶段淘汰率可增加10%-15%,且治疗成本显著提高。
三、防控难点:为什么总是反复发作?
1. 诊断盲区:该病症状与常见腹泻病相似,粪便中带血易被误诊为回肠炎或球虫感染,需通过PCR检测才能确诊。
2. 带菌猪隐患:隐性感染猪可排毒6个月以上,成为场内持续传染源。据统计,未执行净化措施的猪场,带菌率可达40%-60%。
3. 治疗误区:
- 用药周期不足:常见7天疗程仅能杀灭游离菌,无法清除胞内寄生菌,停药后易复发。
- 忽视环境协同控制:该菌在潮湿环境中可存活2周以上,若圈舍湿度超过70%,感染风险增加3倍。
四、科学防控:构建"三位一体"解决方案
1. 疫苗免疫
仔猪需在3-4周龄首免,6-8周龄二免;种猪每年免疫2-3次。研究表明,免疫猪群感染率可降低70%,料肉比改善0.15-0.2。
2. 精准用药
治疗首选80%延胡索酸泰妙菌素,拌料剂量为200-300克/吨饲料,必须连用14天。针对肠道出血严重的病猪,需肌肉注射维生素K止血,并补充右旋糖酐铁剂纠正贫血。
3. 环境管控
- 每周使用碘类或季铵盐类消毒剂进行2次带猪消毒,空栏期采用甲醛熏蒸;
- 控制舍内湿度在65%以下,及时清理粪污,避免细菌滋生;
- 新购猪只必须隔离检测30天,确认阴性后方可混群。
五、效益测算:防控投入与回报
科学防控每头猪需投入15-25元,包括疫苗接种、药物预防和环境消毒。但通过降低料肉比、减少僵猪淘汰,每头猪可减少损失50-80元。以千头猪场为例,全年可增效3-5万元,投入产出比达1:3以上。
行业呼吁:猪增生性回肠炎的防控需从"被动治疗"转向"主动管理"。建议养殖户建立季度检测制度,对保育猪群进行粪便PCR筛查,及时发现带菌猪。当发现零星血便时,可能已有30%以上猪只处于亚临床感染状态。唯有系统性防控,才能避免陷入"治疗-复发-损耗"的恶性循环。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