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高温高湿环境下,猪群易出现热应激、采食量下降、疫病高发等问题,严重影响生产效益。据统计,当舍温超过30℃时,育肥猪日增重下降15%-20%,母猪返情率增加20%。做好夏季猪场保健,需从环境调控、营养管理、疫病预防等多维度入手,构建系统性解决方案。
一、环境调控:打造清凉舒适的生长空间
1. 物理降温:
- 屋顶喷涂反光隔热涂料,可降低舍温3-5℃;
- 安装湿帘-风机系统,保持风速0.8-1.2m/s,湿度控制在60%-70%;
- 午后对猪体喷淋降温(水温20-25℃),结合通风避免闷热。
2. 通风优化:
- 大中型猪场启用纵向负压通风,小型猪场增设吊扇加强空气流通;
- 定期清理粪污,减少氨气、硫化氢等有害气体积聚。
二、营养调整:增强抗应激与免疫力
针对不同猪群,需制定差异化营养策略:
- 育肥猪:在日粮中添加0.3%-0.5%小苏打,缓解体内酸碱失衡;每吨饲料添加200-300克维生素C,提升抗热应激能力;用油脂替代部分碳水化合物,降低消化产热并提高能量利用率。
- 母猪:添加1% L-肉碱,改善妊娠后期体能储备和泌乳性能;采用氨基酸平衡配方,减少蛋白质过量摄入导致的散热增加。
- 仔猪:提供温度25℃左右的液态教槽料,促进采食;添加黄芪多糖,增强肠道免疫力和抗应激能力。
三、饮水管理:保障清洁与充足
1. 采用自动饮水器,通过地下管道或遮阳措施将水温控制在18-22℃;
2. 每周用0.1%柠檬酸或苹果酸等酸化剂清洗饮水系统,抑制细菌滋生;
3. 高温时段需水量显著增加,育肥猪每日需8-12升水,妊娠母猪需15-20升
四、疫病防控:筑牢健康防线
1. 重点疾病预防:夏季需警惕附红细胞体、弓形体、蚊虫传播的乙脑等疾病,定期检测抗体水平;
2. 疫苗接种:在蚊虫活跃期前1个月完成乙脑疫苗免疫,种猪每季度普免一次;
3. 消毒管理:每周2次带猪消毒(选用温和型季铵盐消毒剂),空栏时用火焰喷灯处理地面裂缝,杀灭虫卵。
五、日常管理:细节决定成败
1. 饲喂时间调整:改为清晨5-6点和傍晚7-8点饲喂,避开高温时段;
2. 密度控制:降低饲养密度10%-15%,每头育肥猪占地≥1.2平方米;
3. 应激管理:转群、疫苗接种等操作安排在清晨或阴天,避免热应激叠加。
结语
夏季猪场保健需秉持“预防为主、综合施策”的原则,通过环境降温、营养强化、疫病防控等措施,减少热应激对猪群健康和生产性能的影响。实践证明,科学保健可使育肥猪料肉比改善0.1-0.15,母猪年产胎次提高0.2-0.3次,显著提升养殖效益。建议养殖户根据猪场实际条件灵活调整方案,确保安全度夏。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