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的饲养管理是猪场高效生产、疫病防控和经济效益的关键。以下是猪场饲养管理的主要要素,涵盖环境控制、营养管理、生物安全、生产流程等方面。
一、环境管理
1. 温度与湿度控制
哺乳仔猪:28~32℃(保温灯/电热板)。
保育猪:24~28℃,湿度60%~70%。
育肥猪:18~22℃,避免高温热应激(>30℃时需降温)。
种猪:适宜温度16~20℃,高温影响繁殖性能。
降温措施:
水帘+风机(封闭式猪舍)。
喷雾降温(避免湿度过高)。
增加通风,减少氨气浓度(<20ppm)。
2. 通风与空气质量
冬季:最小通风量(避免贼风)。
夏季:最大通风量(降低热应激)。
有害气体控制:
氨气(NH₃)<20ppm(影响呼吸道健康)。
硫化氢(H₂S)<10ppm(高浓度致命)。
3. 光照管理
种猪:16小时光照(促进发情)。
育肥猪:8~10小时光照(减少应激)。
二、营养与饲喂管理
1. 分阶段精准营养
阶段 营养重点 管理要点 哺乳仔猪 高蛋白(20%~22%)、易消化 教槽料过渡,少喂勤添 保育猪 高能(3.2~3.4Mcal/kg)、抗应激 避免换料应激,添加酸化剂
育肥猪 高能高蛋白(16%~18% CP) 自由采食或定时定量 母猪 妊娠期控料,哺乳期高营养 背膘管理(P2=18~22mm) 2. 饲料安全与储存
防霉变:添加脱霉剂(如蒙脱石)。
新鲜饮水:水压1.5~2L/min,定期清洗水线。
三、生物安全管理
1. 人员与车辆管控
进场消毒:更衣、淋浴、脚踏池(2%火碱)。
车辆管理:运输车严格洗消,避免交叉污染。
2. 猪群健康监测
日常观察:采食量、精神状态、粪便情况。
定期检测:抗体水平(如猪瘟、蓝耳)、病原PCR检测。
3. 免疫与驱虫程序
疫苗 免疫时间 备注
猪瘟 仔猪25日龄首免,60日龄二免 抗体检测调整程序
口蹄疫 3月龄首免,间隔1个月加强 冬季高发期重点防控
圆环病毒 14日龄免疫 减少PMWS发生
驱虫 每季度1次(伊维菌素) 配合环境喷洒杀螨药
四、生产流程管理
1. 批次化生产(推荐)
3周批:全进全出,减少交叉感染。
关键节点:
配种:断奶后5~7天发情配种。
分娩:提前清洗消毒产房。
断奶:21~28日龄,减少应激。
2. 母猪管理
妊娠期:限饲(2.2~2.5kg/天),防止过肥。
哺乳期:自由采食(6~8kg/天),提高泌乳量。
淘汰标准:连续2胎产仔<8头、肢蹄病、久不发情。
3. 仔猪管理
初乳管理:出生6小时内吃足初乳(200mL以上)。
断奶过渡:前3天控料,后逐渐增加。
五、记录与数据分析
1. 关键生产指标
PSY(每头母猪年提供断奶仔猪数):目标≥25头。
FCR(料肉比):育肥猪目标<2.8:1。
死亡率:哺乳仔猪<5%,育肥猪<2%。
2. 信息化管理
使用猪场管理软件(如Herdsman、PigCHAMP)记录:
配种、分娩、断奶数据。
疫苗、用药记录。
六、应急管理
突发疫情:立即隔离,采样送检,严格消毒。
极端天气:防暑降温(喷淋)、防寒(保温灯)。
总结
科学的猪场饲养管理需要环境、营养、生物安全、生产流程、数据分析等多方面协同,才能实现高健康、高效率、高收益。定期培训员工,优化管理细节,才能持续提升生产成绩!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