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基础设施与分区管理

科学选址与分区

猪场选址应与居民区、水源地等保持安全距离,按风向由上至下划分生活区、生产区、隔离区及无害化处理区,各区通过绿化带或防疫沟隔离。

场区外围建实体围墙,出入口设消毒通道、消毒池,生产区入口配备消毒设施。

关键设施配置

安装通风、控温、清洗消毒设备,配置粪污无害化处理设施及防鼠、防鸟装置。净区与污区严格分离,运输车辆需经过洗消中心清洗、高温烘干后方可进场。

二、人员与物资管理

人员进出管控

外来人员禁止进入生产区,员工需经淋浴、更衣换鞋、脚踏消毒池后方可入场。定期开展生物安全培训,提升员工对病毒传播途径(如工具、手部携带)的防控意识。

物资消毒流程

进场物资需在卡点预消毒(如二氯异氰尿酸钠喷雾),静置10分钟后转运至主门二次消毒。饲料、疫苗等恢复至室温后再消毒,高风险物资采用紫外线或臭氧处理。

三、消毒与卫生控制

分级消毒策略

日常消毒:每周1~2次全场消毒,低温环境选用温水稀释消毒剂或火焰消毒地面。应急消毒:疫情风险期延长消毒剂作用时间,重点区域(产房、隔离舍)增加频次。

粪便与病死猪处理

采用干清粪模式,铺设木屑或干草吸湿,减少水冲圈舍频率。

病死猪专用通道转运至无害化处理区,严禁随意堆放或丢弃。

四、引种与运输管理

引种隔离检疫

新购种猪需隔离观察30天,期间采样检测蓝耳病、非洲猪瘟等病原。

后备母猪驯化期通过《管理指南》优化免疫程序,降低病毒携带风险。

车辆与物流管控

外部车辆禁止入场,内部车辆使用前后彻底清洗消毒,司机需洗澡更衣。

出猪台设在场区边缘,使用后立即消毒并封闭通道,避免交叉污染。

五、监测与应急响应

日常巡查与检测

每日观察猪群采食、呼吸、排泄等行为,发现异常(如扎堆、高热)立即隔离送检。定期开展环境样本RT-PCR检测,重点监测手推车、工具等高频接触物表。

应急预案

疑似非洲猪瘟病例需扑杀同栏猪群,封锁发病区域,全场强化消毒。

建立生物安全专员监督机制,确保卡点、洗消中心等环节操作合规。

通过设施升级、流程标准化和全员参与,构建从外到内的生物安全屏障,可有效阻断病毒传播链,降低疫病暴发风险

点赞(0) 打赏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