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免初产母猪难产(即分娩障碍)需要从选种、营养、管理、健康等多方面综合防控。以下是具体措施:

一、选种与配种管理

1. 选择合适后备母猪

  - 避免选择骨盆狭窄、后躯发育不良的个体。  

  - 优先选择母系品种(如长白、大白)而非父系品种(如杜洛克),因母系品种产道更宽松。  

2. 控制初配日龄与体重

  - 初配标准:  

  - 日龄:≥230天(避免过早配种)。  

  - 体重:≥130kg(背膘厚16-18mm)。  

  - 原因:体成熟不足的母猪骨盆发育不全,易难产。  

3. 避免过度肥胖

  - 妊娠期背膘过厚(>20mm)会导致产道脂肪堆积,增加难产风险。  

二、妊娠期营养调控

1. 分阶段饲喂

  - 妊娠前期(0-30天):限饲(1.8-2.2kg/天),防止胚胎死亡。  

  - 妊娠中期(31-90天):维持饲喂(2.2-2.5kg/天)。  

  - 妊娠后期(91-114天):增量饲喂(2.8-3.5kg/天),补充胎儿生长所需营养。  

2. 关键营养素补充

  - 钙磷:每日钙≥10g,磷≥5g(预防产程无力)。  

  - 维生素E200IU/天)与硒:减少氧化应激,增强子宫收缩力。  

  - 膳食纤维:添加麦麸或甜菜粕(3-5%),预防便秘(便秘会压迫产道)。  

三、分娩前管理

1. 产前减料

  - 产前3天逐渐减少饲喂量(至1.5kg/天),分娩当天仅喂麸皮汤或电解质水,减轻胃肠压迫。  

2. 诱导分娩

  - 对超期未产母猪(≥116天)注射氯前列醇钠(0.2mg),控制白天分娩,便于监护。  

3. 环境准备

  - 温度:产房保持18-22℃,过高(>26℃)会导致母猪应激。  

  - 安静:减少人员走动,避免惊吓引发肾上腺素分泌(抑制催产素)。  

四、分娩监护与助产

1. 识别难产信号

  - 正常分娩:每15-30分钟产1头仔猪,总产程2-4小时。  

  - 难产征兆:  

  - 强烈努责30分钟无仔猪产出。  

  - 羊水破裂后1小时无进展。  

  - 产仔间隔>45分钟。  

2. 人工助产操作

  - 步骤:  

  1)戴无菌长臂手套,润滑(石蜡油或专用润滑剂)。  

  2)轻柔探查产道,确认胎位(正位:头朝外;倒位:后腿先出)。  

  3)若胎儿卡住,配合母猪努责缓慢拉出(避免暴力拉扯)。  

- 注意:  

  - 禁止频繁掏产(增加感染风险)。  

  - 若无法解决,及时联系兽医剖腹产。  

3. 药物使用

  - 催产素(缩宫素):  

  - 仅在第一头仔猪产出后使用(剂量10-20IU,间隔1-2小时重复)。  

  - 禁忌:产道阻塞时禁用(会导致子宫破裂)。  

五、产后护理

1. 补充能量

  - 产后1小时内喂温红糖水(葡萄糖50g+1L),促进体力恢复。  

2. 消炎防感染

  - 注射长效抗生素(如头孢噻呋钠),预防子宫炎。  

  - 清洗外阴及乳房,保持卫生。  

六、长期预防措施

1. 记录分析

  - 统计难产母猪的品种、胎次、背膘等数据,淘汰易难产个体。  

2. 运动管理

  - 妊娠期每天驱赶运动30分钟,增强体质和骨盆肌肉张力。  

关键点总结

- 营养核心:控制背膘(18-20mm)、补足钙磷和维生素E  

- 产前关键:减料、防便秘、保持安静环境。  

- 助产原则:谨慎使用催产素,优先人工探查胎位。  

通过以上措施,可显著降低初产母猪难产率(控制在5%以内),提高仔猪存活率和母猪利用率!

点赞(0) 打赏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