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收获时间:湿贮玉米的收获时间影响其成熟度和水分含量,进而影响玉米的营养价值和湿贮品质。若收获过早,则玉米的淀粉含量低,营养价值不高。若收获过晚,玉米灌浆完成,其水分含量减少,淀粉等营养物质含量增加,但角质胚乳的含量也增加造成其瘤胃淀粉消化率降低。湿贮玉米的水分含量每降低1%,其体外瘤胃淀粉消化率降低 1.6%。此外,水分含量较低的玉米难以压实,不利于维持乳酸菌发酵必需的厌氧环境,容易霉变。综合考虑,湿贮玉米应在蜡熟后期或成熟期收获。
2、贮藏时间:由于包裹淀粉的玉米醇溶蛋白在贮藏过程中逐渐降解,所以贮藏时间越长,湿贮玉米的淀粉消化率越高”。过长的贮藏时间使得湿贮玉米中大量蛋白质分解生成氨态氮,降低其营养价值,建议湿贮玉米中的氨态氮含量应低于粗蛋白质含量的10%。
从生产实际需要和减少营养成分流失角度考虑,湿贮玉米的贮藏时间不宜过长。随着贮藏时间的延长,湿贮玉米的DM和瘤胃原位淀粉降解率增加:但贮藏 60天后不再显著增加。因此,实际应用时湿贮玉米的贮藏时间达到60天即可开窖使用。
3、粒径:玉米收获后,需经破碎处理后压窖发酵。一般来说,破碎后玉米的粒径越小,玉米的淀粉与瘤胃中酶和微生物的接触面积越大,瘤胃淀粉消化率越高。然而,若淀粉在瘤胃中消化较少,则在肠道中补偿性消化,使得全消化道淀粉消化率受粒径的影响较小。饲喂粉碎或滚轧湿贮玉米的奶牛,其饲粮的全消化道消化率均在 95%以上。但淀粉在瘤胃中过快降解会产生大量乳酸和挥发性脂肪酸,降低奶牛瘤胃pH,抑制瘤胃分解菌的活性。当瘤胃pH<6时,瘤胃中的纤维分解被完全抑制。湿贮玉米的优势是很高的瘤胃淀粉消化率,从动物瘤胃健康角度考虑,应适当增加湿贮玉米的粒径,减少其瘤胃酸中毒的风险。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