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败血性链球菌病是由多种致病性链球菌感染引起的一种急性、热性传染病。
该病可引起猪的多种病症,如急性败血症、脑膜炎、关节炎、心内膜炎、肺炎、淋巴结脓肿等。各年龄段的猪都有易感性,其中架子猪、仔猪和怀孕母猪的发病率相对较高。
其发病特征如下:
- 急性发烧,精神沉郁,眼结膜潮红,尿黄,粪便发干。
- 隐性潜伏期短则1天,长则3-5天,期间采食量下降。
- 腹下、脖颈处皮肤出现紫斑、瘀血、发绀。
- 发现治疗不及时的发病猪只,大概率突然死亡,且急性败血型主要常见于流行初期的最急性病例,发病急,病程短,往往不见任何异常症状猪突然死亡;或突然减食或停食,精神委顿,体温升高到41-42℃,呼吸困难,便秘,结膜发绀,卧地不起,口、鼻流出淡红色泡沫样液体,多在6-24小时内死亡。保育后期、育肥前期猪只多发。
剖检特征主要表现为病猪全身性败血状病变,血液凝固不良,多发性粘膜出血;肺脏、肾脏和淋巴结充血或出血,脾脏肿胀颜色深红;胸腹腔积液,颜色发黄,也可见化脓性病变。
在自然条件下,病猪和病愈后带菌猪是主要传染源,其鼻液、唾液、尿、血液、脓肿的脓汁等,以及未经严格处理的尸体、内脏、肉类及废弃物等,是散布本病的主要原因。本病主要通过呼吸道或伤口及经口、咽喉等途径感染发病,呈散发性或地方性流行。
链球菌对外界环境抵抗力较强,可耐干旱数周,在冰冻条件下能保持6个月活力且毒力不变,但70℃保持50分钟或煮沸1-3分钟即可灭活。它对一般消毒药较敏感,如20%石灰乳、0.1%新洁尔灭、5%来苏儿、2%碘酊等3-5分钟可将其灭活。
预防该病可加强饲养管理,注意圈舍卫生及消毒,发病猪及时隔离治疗,对病死猪进行无害化处理。仔猪出生后剪牙、断尾、剪脐带时,要彻底消毒伤口,加强仔猪的三针保健,防止皮肤破损感染病菌。也可根据猪场实际情况合理安排免疫。
治疗时通常选择适合全身性感染、对G+性菌敏感且速效的抗生素,如青霉素+恩诺沙星注射液,头孢噻呋+恩诺沙星注射液,复方磺胺间甲氧嘧啶钠注射液+恩诺沙星注射液等。但需注意的是,使用抗生素时应避免滥用,防止细菌产生耐药性,用药需在兽医指导下进行。同时,由于该病在临床和剖检方面比较复杂,与败血性猪丹毒、急性猪瘟等败血性疾病不太容易区分,所以出现类似病症时,要准确判断病因,以便进行针对性治疗。

猪急性死亡之:败血型链球菌病的特征与治疗

猪败血性链球菌感染,是为数不多的、细菌类、可导致猪只突然死亡的疾病之一,且养殖户若掌握猪败血性链球菌的症状特征、及时采取正确的治疗方案,其大概率可以治愈的,对此,小编将相关的知识讲解如下:

1、猪败血性链球菌的发病特征:

①猪只急性发烧、精神沉郁、眼结膜潮红、尿黄、粪便发干;

②猪只隐性潜伏期短则1天,长则3-5天、期间采食量下降;

③猪只腹下、脖颈处皮肤出现紫斑、瘀血、发绀;

④发现治疗不及时的发病猪只,大概率突然死亡;

⑤保育后期、育肥前期猪只多发;

2、猪败血性链球菌的剖检特征:

①病猪全身性败血状病变,血液凝固不良,多发性粘膜出血;

②猪只肺脏、肾脏和淋巴结充血或出血,脾脏肿胀颜色深红;

③猪只胸腹腔积液,颜色发黄,此外,也可见化脓性病变;

3、猪败血性链球菌的用药方案讲解:

①选择适合全身性感染、G+性菌敏感、速效的抗生素:

青霉素+恩诺沙星注射液,头孢噻呋+恩诺沙星注射液,复方磺胺间甲氧嘧啶钠注射液+恩诺沙星注射液;

②选择合适的抗炎、中和毒素、镇痛的对症药物:

地塞米松+氟尼辛葡甲胺注射液肌注,也可卡巴匹林钙饮水治疗;

注:抗生素与对症治疗药物需配合使用

【版权声明】来源:养殖管理与技术平台。文章资料来源于互联网,由西南区整理发布,已标明来源,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仅供读者参考学习,用药请遵循医嘱,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如有侵犯原作者权益,请在评论区留言联系我们删除。

点赞(0) 打赏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