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生猪市场堪称 “转折之月”——上旬猪价深跌破多年低位,全国多省全线下行;中下旬却迎来久违反弹,北方领涨、多品种同步回暖,行情从“冰点”逐步向“暖区”过渡。这轮涨跌背后,是供应、需求、政策的多重博弈,也牵动着每一位养猪人的出栏与补栏决策。本文将整合官方监测与行业数据,连贯梳理10月猪价走势,拆解行情波动核心原因,并预判后市走向,为大家提供更清晰的市场参考。
1
本周核心变化:反弹力度加强,北方领涨全国
对比上周(10月第2周)的触底信号,本周(10月第3周)猪价反弹态势进一步强化,呈现以下特征:
1.1 涨幅扩大根据中国养猪网监测的数据来看,全国外三元均价从11.06元/kg(10月16日)持续上涨至11.74元/kg(10月23日),周内累计涨幅达6.1%。北方标猪价格普遍突破12元/kg,河南规模场单日最高上调0.3元/kg。
1.2 范围扩散
上涨区域从17省扩大至21省,东北、华北成为涨价核心区。
2
驱动因素深化:供需、政策共同发力
相较于上周的“超跌反弹”,本周市场出现更积极的信号:
2.1 供给端主动调整据中国养猪网监测,一方面,二次育肥户集中入场,标肥价差扩大至0.4~0.6元/kg,分流标猪供应。另一方面,头部企业出栏节奏放缓,10月第3周屠宰量环比下降2.3%。
2.2 需求端边际改善冷空气推动北方家庭消费增量,西南腌腊企业开始询价备货。
2.3 政策托底效应显现据农业农村部统计,冻肉收储累计达5.5万t,能繁母猪调减计划覆盖全国约8%的产能。
3
趋势预测:反弹空间与风险并存
基于本周最新动态,对后市判断如下:3.1 短期(至11月初)
短期来看,预计猪价延续震荡上行,同时存在的风险点:若价格上涨过快,可能引发压栏猪集中出栏。
3.2 中期(11-12月)
腌腊旺季需求将成为关键考验,若消费增幅超过15%,猪价有望站稳。另外,要核心观察指标变化:仔猪价格能否止跌;饲料产量是否持续下降。
与上周相比,本周猪价已从单纯的技术性反弹,转向供需基本面的边际改善。但行业产能去化尚未完成,建议养殖户:第一,优化出栏结构,警惕二次育肥风险; 第二,重点关注南方腌腊启动情况与龙头企业出栏节奏;第三,保持现金流安全,警惕春节前可能出现的集中出栏压力。
【版权声明】来源:今日养猪平台。文章资料来源于互联网,由西南区整理发布,已标明来源,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仅供读者参考学习,用药请遵循医嘱,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如有侵犯原作者权益,请在评论区留言联系我们删除。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