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行业核心资讯:供需失衡下的深度调整期

(一)价格持续探底,养殖端陷入深度亏损

      2025年秋季以来,国内生猪市场进入下行周期深水区,价格与利润双双创下阶段性新低。农业农村部监测数据显示,10月10日全国生猪线上平均价降至12.50元/公斤,较9月底下降0.7%,较2024年底跌幅超20%,猪肉批发价更是跌破19元/公斤,创近一年最低水平。期货市场同步反映悲观预期,10月上旬生猪主力合约两日累计下跌8%,跌至12240元/吨的年内新低。

      价格暴跌直接导致养殖端利润大幅缩水。截至9月28日,自繁自养模式下每头猪亏损达116元,外购仔猪育肥的亏损额更是扩大至263元/头,部分中小养殖户直言"一头猪出栏亏两三百块",陷入"卖也亏,不卖更亏"的困境。北京新发地市场数据显示,白条猪日均上市量同比增加9.65%,但平均批发价同比下降近三成,屠宰企业虽订单充足但单价承压,下游餐饮与加工厂拿货态度谨慎,形成"量增价跌"的典型过剩特征。

(二)产能过剩成主因,去化进程缓慢

     当前市场供需失衡的核心症结在于供给端持续放量。农业农村部数据显示,2025年8月末全国能繁母猪存栏达4038万头,较正常保有量高出3.5%,这一高位存栏直接转化为下半年的生猪出栏压力。9月行业计划出栏量达1331.95万头,同比增加17.46%,环比增长1.29%,叠加8月高温淡季未完成销售任务的结转量及台风天气导致的两广地区提前出栏,进一步加剧了供给过剩局面。

     从养殖主体看,规模化企业的生产惯性尤为明显。牧原股份、温氏股份、新希望等头部企业9月销售量均实现两位数增长,其中温氏股份同比增幅达32.46%,但由于均价同比跌幅超三成,销售收入普遍下滑,牧原股份销售收入同比下降22.46%,新希望下降23.82%。同时,母猪淘汰进度缓慢,5.0元/斤的母猪价格尚未出现显著回落,显示行业产能去化仍缺乏实质性进展。

(三)政策托底与企业自救并行

      面对持续低迷的市场行情,政策层面已启动调控措施。8月以来,国家发改委会同有关部门启动三轮中央冻猪肉收储,累计规模超3.5万吨,旨在防止价格过度下跌和养殖端恐慌情绪蔓延。此次收储启动的背景是猪粮比价已降至5.8比1,低于6比1的盈亏平衡点,意味着部分养殖户已陷入亏损区间。

     养殖端也在积极展开自救。中小型养殖场通过压缩饲料成本、调整育肥结构应对危机,如周口某养殖场选择提早10天左右出栏,以减轻饲料负担、加快资金周转。头部企业则启动产能调节,牧原股份、正邦科技等提出"适度调减产能""降低出栏体重"的计划,通过快速改善现金流避免进一步亏损。但业内人士指出,当前龙头企业PSY已达28-29头,生产效率提升对冲了部分去化效果,而散户退出成本高企,整体产能去化速度可能低于政策预期。

(四)环保政策加码,行业洗牌加速

       环保约束成为推动行业调整的另一重要力量。农业农村部专家预警,2025-2027年环保新政策将引发行业深度洗牌,预计将淘汰30%无法达标的产能猪场,能繁母猪存栏可能锐减580-780万头,占当前存栏量的12%-16%。此次环保管控重点针对三类主体:一是位于水源保护区的传统养殖户,二是设备老旧、环保设施不达标的中小型养殖场,三是跨界养殖企业,环保检查已成为这类企业的"天堑"。

       政策执行力度显著升级,《地方党政领导干部生态环境保护责任制规定(试行)》明确要求地方领导对辖区生态环境质量负总责,环保工作纳入政绩考核体系,使得畜牧养殖污染治理从行业管理上升为硬性任务,环保检查成为最为严格的考评指标。这一政策导向将进一步压缩中小散户的生存空间,加速行业向规模化、规范化转型。

二、猪疫情发展趋势:内外风险交织下的防控挑战

(一)非洲猪瘟:全球蔓延加剧输入风险

      2025年以来,非洲猪瘟疫情在全球多点暴发,我国周边国家疫情态势尤为严峻,给国内防控带来巨大压力。9月1-5日,全球8国共报告159起新发疫情,其中塞尔维亚最为严重,爆发121起,3315头猪被扑杀,匈牙利、马里、爱沙尼亚等国也均有不同数量的野猪或家猪感染死亡。

       韩国成为我国周边疫情的焦点地区,2025年已累计报告5例确诊病例,疫情呈现多点散发、局部反弹特征。9月14日,京畿道涟川郡一养猪场确诊非洲猪瘟,847头猪全部扑杀,这是时隔两个月后韩国再现疫情,随后韩国将全国动物防疫危机警报等级上调至"严重",在涉疫区及周边5个市郡实施人员与车辆流动管控、交通限制、消毒和流行病学调查等措施,并对疫点半径10公里内的养猪场进行全面检测。尽管此次受影响猪群规模仅占韩国总量的极小部分,且政府减少预防性扑杀,对国内猪肉价格短期影响有限,但疫情的反复蔓延仍凸显了病毒传播的复杂性与防控的艰巨性。

      国内虽总体流行态势相对平稳,但防控压力持续存在。非洲猪瘟病毒污染面广、毒株多样的特点未发生根本改变,随着全球疫情蔓延,跨境传播风险显著提升。业内专家强调,猪场必须严控引猪、人员、车辆、饲料和进场物资等关键风险环节,持续开展采样检测;强化猪群日常监测,及时发现并排除隐患;加强猪场及周边环境消毒,南方猪场在雨季需特别做好用水消毒;严格落实病死猪无害化处理制度,一旦出现疫情立即评估风险并制定清除方案。

(二)盖塔病毒:本土新发疫情快速蔓延

      在非洲猪瘟防控压力未减的同时,盖塔病毒疫情正在国内悄然蔓延,成为非瘟后养猪行业面临的又一重大危机。近期广东、福建、江西、河南、四川等5个省份的养猪场均检测出盖塔病毒,其中江西部分猪场阳性率已高达95.65%,且病毒呈现向全国扩散的态势。

      盖塔病毒具有明确的致病性与传播性,主要危害猪群健康,不会传染给人,但专家提醒猪肉需彻底煮熟后食用以确保安全。从临床症状看,感染母猪易发生流产,仔猪则出现发烧症状,腹泻率高达80%,对养殖场的仔猪成活率和母猪繁殖效率造成严重影响。更为严峻的是,该病毒正处于进化过程中,已出现适应疫苗传播的迹象,给防控工作带来极大挑战。目前针对盖塔病毒的特异性防控技术尚不完善,养殖场需加强日常监测,一旦发现疑似症状立即采取隔离、扑杀和消毒措施,防止疫情扩散。

(三)疫情防控:多重风险叠加下的体系升级

      当前养猪行业面临非洲猪瘟与盖塔病毒双重疫情威胁,叠加产能过剩导致的养殖端资金紧张,防控体系承受着前所未有的压力。中小养殖户因利润亏损、现金流紧张,可能在消毒、检测、疫苗等防控投入上出现缩减,进一步放大疫情传播风险。

       行业专家指出,疫情防控需构建"预防为主、精准施策、协同发力"的体系。在硬件层面,养殖场需完善生物安全设施,建立人员、车辆、物资的闭环管理流程,配备必要的检测设备与消毒设施;在管理层面,需建立常态化监测机制,定期开展病毒检测,及时掌握猪群健康状况;在技术层面,科研机构需加快盖塔病毒等新发疫病的研究,开发特异性诊断试剂与疫苗,同时优化非洲猪瘟防控技术方案;在政策层面,需统筹疫情防控与产能调控,对落实防控措施的养殖场提供必要的政策支持,避免因短期亏损导致防控防线松动。

三、行业未来展望:磨底期后的格局重构

(一)价格走势:四季度有望温和回升但空间有限

       对于后续猪价走势,业内普遍认为行业已进入磨底阶段,四季度或迎来季节性反弹,但涨幅将受限于供给压力。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研究员朱增勇分析,随着中秋、国庆消费旺季结束,南方腌腊季即将启动,季节性需求增长将对猪价形成支撑,预计四季度猪价有望温和回升。

     但反弹力度面临多重制约因素。从供给端看,能繁母猪存栏仍高于合理水平,截至8月末的4038万头存栏量若要回归3900万头的目标水平,需减少约1.8%,其对商品猪供给的影响将在10个月后显现,即2026年下半年才可能出现供需格局的实质性改善。格林大华期货研究院张晓君指出,短期阶段性供强需弱仍将对价格构成压力,若母猪存栏继续维持高位,下半年猪价上行空间将受到明显抑制。

       政策调控的目标也为价格走势定调。朱增勇强调,收储的目的在于防止价格过度下跌,而非推高价格,政策调控的核心是"稳",这意味着猪价不会出现大幅上涨,更可能呈现温和震荡回升态势。

(二)产能调整:行业洗牌加速,规模化进程提速

      2025年四季度至2026年上半年将成为行业产能调整的关键期。随着亏损持续,部分现金流紧张、融资渠道受限的中小养殖户将被迫退出市场,而环保政策的加码将进一步加速低效产能的淘汰。业内预计,此次产能去化完成后,行业集中度将显著提升,规模化企业的市场份额将进一步扩大。

       头部企业凭借成本优势与资金实力,在周期调整中展现出更强的韧性。目前规模化企业养殖成本约为6.0-6.5元/公斤,而散户成本普遍在7元/公斤以上,成本差距使得规模化企业在亏损周期中能够坚持更久。同时,头部企业通过优化养殖效率、调整出栏结构等措施,进一步巩固竞争优势,为下一轮周期抢占先机。

(三)风险提示:多重挑战考验行业韧性

      未来行业发展仍面临多重风险挑战。疫情方面,非洲猪瘟的跨境传播风险与盖塔病毒的本土扩散风险并存,若出现疫情大规模暴发,将对市场供给与价格造成剧烈冲击;市场方面,若产能去化不及预期,供需失衡格局可能持续,延长行业磨底时间;成本方面,饲料价格若出现上涨,将进一步压缩养殖利润,加剧行业亏损程度;政策方面,环保政策的执行力度与产能调控政策的落地效果,将直接影响行业调整节奏。

       对于养殖主体而言,当前阶段的核心任务是"活下去"。业内人士建议,养殖场应将现金流管理与成本控制放在首位,合理调整出栏计划,避免盲目压栏;持续强化生物安全措施,防范疫情风险;密切关注市场动态与政策导向,及时调整经营策略。

四、结语

       2025年10月的养猪行业正处于周期调整与疫情防控的双重压力之下,供需失衡导致的价格低迷与利润亏损成为行业主旋律,而非洲猪瘟的全球蔓延与盖塔病毒的本土暴发进一步加剧了行业挑战。政策托底为市场提供了阶段性支撑,但行业真正的复苏仍依赖于产能的有效去化与供需格局的重新平衡。

      从发展趋势看,四季度猪价有望迎来季节性温和回升,但深度调整期可能持续至2026年上半年。在此过程中,行业洗牌将加速推进,环保政策与市场竞争将共同推动低效产能退出,规模化、规范化、高效化将成为行业发展的核心方向。对于养殖企业而言,唯有坚守现金流底线、严控疫情风险、优化成本结构,才能穿越周期低谷,在新一轮行业格局中占据有利地位。

点赞(0) 打赏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