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咱们养鸡人来说,养殖的核心就是“少出事、多出栏”。可实际养殖中,不少人明明投入了不少成本,却因为踩了一些“想当然”的坑,导致鸡群发病、生长慢,最后收益大打折扣。今天就来盘点3个养殖户最容易踩的坑,以及对应的解决办法,帮你避开弯路,稳稳提升养殖效益。

一、坑:饲料越贵越好,喂得越多长得越快?

很多养殖户觉得“贵的就是好的”,盲目跟风买高价饲料,还总想着多喂点,鸡就能长得更快。其实这是典型的“浪费钱还不讨好”。

问题所在:不同阶段的鸡,营养需求完全不同——雏鸡需要高蛋白、易消化的饲料,中鸡需要均衡的能量和蛋白,产蛋鸡则要侧重钙、磷补充。高价饲料未必适配鸡的生长阶段,比如给雏鸡喂产蛋鸡饲料,蛋白不够会影响发育;给中鸡喂过量高蛋白饲料,不仅吸收不了,还会增加肠道负担,引发腹泻。

正确做法:

1. 按鸡的阶段选饲料:雏鸡(1-4周)选雏鸡料,中鸡(5-12周)选中鸡料,育肥期或产蛋期选对应专用料,不盲目换料、混料;

2. 控制饲喂量:遵循“少量多次”,每次喂料以鸡群2-3小时吃完为准,避免饲料堆积发霉;夏季高温时可适当减料,清晨和傍晚凉爽时多喂,提高采食量;

3. 合理添加辅料:在饲料中适量添加益生菌、多维素,帮助调节肠道菌群,提高饲料吸收率,比单纯喂高价饲料更管用。

二、坑:疫苗都打了,就不用防疾病了?

“疫苗我都按时打了,肯定不会生病”,这是很多养殖户的误区。但实际情况是,疫苗接种只是“基础防护”,如果养殖环境差、管理不到位,疾病照样会找上门。

问题所在:疫苗的保护效果,离不开干净的养殖环境和科学的管理。比如鸡舍氨气超标、粪便堆积、通风不良,即使打了疫苗,鸡群抵抗力下降,依然容易感染呼吸道、肠道疾病;还有些养殖户接种疫苗时,剂量不足、操作不当(如滴鼻不规范、注射部位错误),导致疫苗没起到作用。

正确做法:

1. 疫苗接种讲“规范”:严格按疫苗说明书控制剂量、接种方式(滴鼻、饮水、注射),接种后观察24小时,出现应激反应及时用多维素缓解;

2. 环境消毒不松懈:每周对鸡舍、饮水器、料槽彻底消毒1-2次,门口设置消毒池,进出鸡舍换鞋洗手;粪便每天清理,堆积发酵后再用作肥料,避免病菌滋生;

3. 常观察早发现:每天留意鸡群的精神状态、采食量、粪便,一旦出现精神萎靡、不吃不喝、异常粪便,及时隔离观察,不要等病情扩散再处理。

三、坑:鸡舍保温越严越好,冬天不敢开窗?

尤其是冬季养殖,很多养殖户怕鸡受凉,把鸡舍封得严严实实,连一点缝都不敢留。殊不知,“闷坏”比“冻坏”更可怕。

问题所在:鸡舍封闭过严,空气不流通,鸡群呼吸产生的二氧化碳、粪便发酵产生的氨气会越积越多,浓度超标后会刺激鸡的呼吸道,引发咳嗽、鼻炎,严重时还会诱发新城疫等疾病;同时,潮湿的环境会滋生霉菌、球虫卵囊,增加肠道疾病风险。

正确做法:

1. 保温与通风兼顾:冬季可采用“定时通风”,选择中午气温最高时,开窗或开启通风设备15-20分钟,通风前可提前提高舍温1-2℃,避免温度骤降;

2. 控制舍内湿度:保持舍内湿度在50%-60%,湿度过高时可撒草木灰吸湿,过低时可适当喷水(避免直接喷到鸡身上);

3. 雏鸡特殊照顾:雏鸡舍温度要控制在30-35℃,可采用保温灯、地暖等设备,同时在舍内设置通风口,用纱布遮挡,避免直吹雏鸡。

养鸡不是“凭感觉”,而是“讲科学”。很多时候,不是我们不够努力,而是没避开这些隐形的坑。把“选对饲料、规范防疫、科学通风”这三件事做好,鸡群自然长得壮、少生病,出栏早、收益高。

如果你在养殖中遇到具体问题,比如鸡群不爱吃食、反复腹泻等,欢迎在评论区留言,咱们一起交流解决。觉得内容实用,就点赞+转发,让更多养殖户朋友避开坑、多赚钱,一起把养殖事业做稳做强!


【版权说明】猪博士平台转载的文章均已注明来源、猪博士平台原创文章其他平台转载须注明来源,特别说明的文章未经允许不可转载。我们发布的文章仅供养殖人学习参考,不构成投资意见。如有不妥,请联系客服删除。

点赞(0) 打赏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