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仔猪断奶期作为养殖链条的“关键转折点”,其核心矛盾在于“三重应激”——营养应激、环境应激与心理应激的叠加,易引发“断奶综合征”,表现为采食量下降、肠道功能紊乱、生长停滞甚至死亡,直接影响后期育肥效益。破解这一难题,需以“降应激、稳肠道、强体质”为核心,实施全流程精准管控。
一、营养过渡:从“母乳依赖”到“固体饲料适应”
推行“早期补饲+渐进换料”的科学策略,降低营养应激。从仔猪7日龄开始进行教槽料驯化,将教槽料调成糊状涂抹于仔猪口腔及母猪乳头,利用模仿行为引导采食,每日投喂4-6次,确保断奶前每头仔猪日均采食量达50-100g,建立“饲料记忆”。断奶后1-2周内持续饲喂教槽料,之后按“20%→40%→60%→80%→100%”的比例逐步过渡至保育料,整个过渡期不少于7天,避免肠道菌群因饲料突变而失衡。
二、环境管控:从“母仔同圈”到“独立环境适配”
采用“原圈饲养+温湿度精准控制”的模式,缓解环境应激。断奶时遵循“移母留仔”原则,让仔猪在原圈停留3-5天,减少环境突变带来的焦虑;保育舍温度需精准维持在26-28℃,断奶后2周内每周降温1-2℃,最终稳定在22-24℃,同时通过铺设干燥垫料(稻壳+锯末混合)与机械通风结合,保持舍内湿度60%-65%,营造舒适的生长环境。分群管理需精细化,按体重、强弱分群,每群10-15头,保证每头仔猪拥有0.3-0.4㎡ 的活动空间,避免争斗应激。
三、健康维护:从“被动防疫”到“肠道健康管理”
聚焦“肠道健康”这一核心,构建主动防御体系。断奶后1周内,在饮水中添加葡萄糖、电解多维与益生菌,快速补充能量,调节肠道菌群平衡,降低腹泻发生率。卫生管理需落实“每日清理+定期消毒”,及时清除粪便与残留饲料,料槽、水槽每日清洗,每周用百毒杀对保育舍进行全面消毒。同时强化健康监测,重点关注仔猪粪便形态(是否出现稀便、水样便)与采食量,一旦发现病猪立即隔离,采用“补液+肠道调理”的治疗方案,避免脱水与继发感染。
【版权说明】猪博士平台转载的文章均已注明来源、猪博士平台原创文章其他平台转载须注明来源,特别说明的文章未经允许不可转载。我们发布的文章仅供养殖人学习参考,不构成投资意见。如有不妥,请联系客服删除。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