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价触底反弹,南北市场冰火两重天!】10月15日全国生猪均价终结连跌,华东、华北标猪价格飙升至11.4元/公斤,东北单日涨幅达0.2元/公斤,但华南仍陷颓势。养殖端惜售与二次育肥激战正酣,四季度能否撬动供需拐点?腌腊旺季VS产能释放,这场博弈暗藏哪些玄机?
猪价止跌回升,区域分化显著
10月15日,国内生猪市场迎来久违的上涨行情,全国外三元生猪均价报10.95元/公斤,较前一日小幅上涨0.06元/公斤,华东、华北及东北地区表现尤为突出。上海、山东、河北等地标猪价格普遍回升至11.2-11.4元/公斤区间,局部地区单日涨幅达0.2元/公斤。这一波反弹打破了此前连续数周的下跌趋势,市场情绪有所回暖。

从区域表现看,北方产区上涨动力较强。尤其是东北三省地区涨势较为明现,此外河北省涨幅0.08元/公斤至11.33元/公斤,辽宁省则突破11.57元/公斤。相比之下,华南地区仍显疲态,广东省外三元均价持平于11.46元/公斤,海南省甚至小幅下跌至14.55元/公斤。这种分化格局反映出当前市场供需的结构性矛盾。
供需双向调节与政策托底共振
此轮上涨的驱动因素可从供需两端解析。供应层面,集团猪企为完成月度出栏计划,前期持续放量导致市场承压,但随着价格触及11元/公斤的心理关口,养殖端惜售情绪升温,部分散户选择压栏观望。同时,二次育肥补栏活跃,北方地区养殖户逢低采购标猪进行短期育肥,进一步消化了市场供应。需求方面,北方气温下降带动家庭消费回升,屠宰企业开工率环比提升3-5个百分点,部分企业开始为年底腌腊季提前备货。
政策层面,10月初中央冻猪肉收储1.5万吨虽未直接提振现货价格,但缓解了市场恐慌情绪,为反弹提供了心理支撑。
短期承压与长期拐点博弈
展望后市,猪价能否持续上行仍面临多重考验。首先,产能去化进程尚不明朗。尽管9月能繁母猪存栏环比微降0.3%,但2024年下半年新增产能仍在释放,2025年四季度理论出栏量预计环比增加5%-8%,供应压力并未根本缓解。
其次,消费旺季的实际成色有待验证。11-12月腌腊需求或拉动消费量提升20%-30%,但当前高价猪肉可能抑制终端采购意愿,且禽肉替代效应仍在分流部分需求。此外,二次育肥的介入可能加剧市场波动。若11月后二育猪集中出栏,或对价格形成二次冲击。
综合来看,短期猪价或维持弱反弹格局,北方地区有望突破12元/公斤,但全国均价突破13元/公斤的难度较大。养殖户需警惕集团企业年底冲量带来的供应压力,建议逢高出栏,避免过度压栏。中长期看,若产能去化加速叠加消费回暖,猪价或于2026年初回归15元/公斤以上合理区间,但需密切关注疫病防控、政策调控及饲料成本变化。
【版权声明】来源:养猪网平台。文章资料来源于互联网,由西南区整理发布,已标明来源,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仅供读者参考学习,用药请遵循医嘱,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如有侵犯原作者权益,请在评论区留言联系我们删除。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