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秋季昼夜温差拉大,潮湿环境为寄生虫繁衍提供了温床,加上猪群免疫力随季节波动,寄生虫病成为猪场“隐形耗损”的主要源头。很多养殖户只关注病毒病、细菌病,却忽略了寄生虫悄悄啃食利润——它们不仅导致猪只消瘦、料肉比飙升,还会破坏肠道黏膜、降低免疫力,为其他疾病“打开大门”。今天就帮大家理清秋季高发猪寄生虫病的识别要点与防控关键,守住猪场收益。
一、秋季最易“偷袭”猪群的3种寄生虫病,症状别混淆
寄生虫病的危害往往“慢而隐蔽”,但只要掌握典型症状,就能早发现、早处理,避免全群蔓延。
1. 附红细胞体病:“黄疸杀手”,猪群贫血、高热要警惕
这是秋季产房仔猪和育肥猪的高发寄生虫病,主要通过蚊蝇、蜱虫叮咬传播,也会经母猪胎盘感染仔猪。发病初期容易被误认为普通感冒,但有3个典型信号:
仔猪:出生后3-5天突然发热至40-42℃,皮肤先发红、后苍白发黄(黄疸),吃奶无力、消瘦快,死亡率可达30%以上;
育肥猪:精神萎靡,耳朵、腹部皮肤出现紫红色斑点,尿液呈茶色(血红蛋白尿),后期因贫血导致生长停滞,料肉比直接上升0.2-0.3;
母猪:怀孕期感染易导致流产、死胎,产后奶水不足,断奶后发情延迟,繁殖性能显著下降。
2. 弓形体病:“伪装高手”,症状酷似猪瘟别误诊
弓形体病由弓形虫寄生引起,秋季雨水多、垫料潮湿时,虫卵易通过污染的饲料、饮水进入猪群,老鼠是重要传播媒介。它的可怕之处在于症状与猪瘟高度相似,很容易误诊延误治疗:
急性发病:猪只突然高热至41℃以上,持续不退,耳朵、四肢内侧皮肤出现紫黑色斑块,伴随咳嗽、呼吸困难,严重时张口呼吸,3-5天内死亡;
慢性发病:猪只食欲时好时坏,逐渐消瘦,粪便干硬带黏液,生长速度比健康猪慢50%,后期出现神经症状(转圈、站立不稳),最终因衰竭死亡;
关键区别:弓形体病剖检可见肺部高度水肿、呈暗红色(像“水煮过”),而猪瘟多伴随脾脏梗死、淋巴结出血,通过实验室检测可快速区分。
3. 肠道线虫病:“隐形小偷”,吃得多不长肉是信号
秋季饲料易受潮,线虫卵(如蛔虫、鞭虫)在潮湿环境中大量孵化,仔猪采食被污染的饲料后,虫卵在肠道内寄生,堪称“料肉比杀手”。这类寄生虫病症状不剧烈,但长期危害极大:
仔猪:最易感染,表现为食欲不振、腹泻与便秘交替,粪便中可能夹杂白色虫体(蛔虫),肚子鼓胀但身体消瘦,毛发粗糙无光泽,断奶后2个月内,体重比健康猪轻10-15斤;
育肥猪:生长缓慢,出栏时间推迟15-20天,即使增加饲料投喂量,体重也难增长,严重时蛔虫穿破肠道引发腹膜炎,导致突然死亡;
母猪:怀孕母猪感染后,线虫会夺取营养,导致胎儿发育不良,产后奶水质量差,仔猪成活率下降。
二、秋季寄生虫病防控:“防大于治”,3步守住猪场防线
寄生虫病一旦爆发,治疗成本高且猪群恢复慢,不如提前做好防控,用最低成本避免损失。记住“环境净化+精准驱虫+免疫提升”三大核心步骤,就能有效降低发病风险。
第一步:先清环境,切断寄生虫“繁殖链”
寄生虫的生存离不开潮湿、肮脏的环境,秋季要重点做好3件事:
定期清理粪便:每天清扫猪舍,粪便及时运出猪场并发酵处理(高温发酵可杀死虫卵),避免粪便堆积产生蚊蝇;
控制湿度与温度:产房、保育舍湿度保持在60%-70%,阴雨天气及时通风,用干燥垫料(如稻壳、锯末)吸收潮气,每周用2%氢氧化钠溶液喷洒地面,杀灭环境中的虫卵;
消灭传播媒介:在猪舍门口、窗户安装防蚊网,定期投放灭鼠药(注意避免猪只误食),每月用菊酯类杀虫剂喷洒猪舍周围,减少蚊蝇、蜱虫数量。
第二步:精准驱虫,不同阶段猪群“区别用药”
驱虫不是“全群一刀切”,不同日龄、不同生理阶段的猪群,驱虫方案要针对性调整,避免药物浪费或中毒:
仔猪:断奶后15-20天(体重20-30斤)进行第一次驱虫,选用安全的驱虫药(如阿苯达唑伊维菌素预混剂),拌料投喂5-7天,间隔1个月后进行第二次驱虫,彻底清除肠道线虫;
育肥猪:进场后30天驱虫一次,育肥中期(体重100斤左右)再驱虫一次,选用复方驱虫药(如阿苯达唑+多拉菌素),兼顾体内线虫和体外蜱虫、螨虫;
母猪:空怀期(配种前15天)和产后20天各驱虫一次,避免怀孕期用药影响胎儿,推荐使用低毒、长效的驱虫药,减少药物残留;
关键提醒:驱虫期间及时清理猪粪,避免虫卵被猪只再次采食;用药后观察2-3天,若出现呕吐、腹泻等中毒症状,立即停药并注射阿托品解毒。
第三步:提升免疫力,让猪群“主动抗虫”
免疫力强的猪群,即使接触少量寄生虫卵,也能抵抗感染,秋季要通过营养和管理增强猪群体质:
补充营养:在饲料中添加维生素A、维生素E和硒元素,这些营养素能修复肠道黏膜,减少寄生虫对肠道的损伤;避免使用霉变饲料,霉变饲料会降低猪群免疫力,增加寄生虫感染风险;
减少应激:秋季温差大,做好猪舍保温(尤其是仔猪舍,温度控制在26-28℃),避免温差应激导致免疫力下降;转群、换料时循序渐进,减少环境变化对猪群的刺激;
定期监测:每月随机抽检10%的猪只,观察粪便、皮肤状况,必要时进行粪便虫卵检测,若虫卵阳性率超过15%,及时调整驱虫方案。
三、常见误区提醒:这些错误做法,会让驱虫效果“打折扣”
很多养殖户明明做了驱虫,却还是爆发寄生虫病,往往是因为陷入了这些误区:
误区1:只驱一次就万事大吉——寄生虫卵在环境中会持续孵化,一次驱虫只能杀死当前虫体,必须间隔1个月左右再次驱虫,才能清除新孵化的幼虫;
误区2:所有猪群用同一种药——不同寄生虫对药物敏感性不同(如伊维菌素对鞭虫效果差),要根据检测结果选择针对性药物,避免“盲目用药”;
误区3:忽视老鼠和蚊蝇——很多人只关注猪群驱虫,却忘了老鼠、蚊蝇是寄生虫的重要传播者,不消灭它们,环境中的虫卵会不断增多,导致反复感染。
秋季是猪场一年中“保收益”的关键期,寄生虫病虽然不像病毒病那样“来势汹汹”,但长期下来会悄悄吞噬利润。希望大家看完这篇内容,能重视寄生虫病防控,从环境、用药、营养三方面做好管理,让猪群健康生长,顺利度过秋季!
【版权说明】猪博士平台转载的文章均已注明来源、猪博士平台原创文章其他平台转载须注明来源,特别说明的文章未经允许不可转载。我们发布的文章仅供养殖人学习参考,不构成投资意见。如有不妥,请联系客服删除。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