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猪场的诸多挑战中,猪回肠炎是一种常被低估却又造成巨大经济损失的常见疾病。它不像非洲猪瘟那般暴烈,也不如猪蓝耳病那般复杂,但其引发的慢性消耗、生长迟滞和饲料报酬下降,如同一场“隐秘的消耗战”,悄无声息地侵蚀着猪场的利润。精准洞察其诱因,并采取系统性的防控策略,是现代化猪场实现降本增效的关键一环。
一、直击根源:认识回肠炎的“元凶”与主要形式
猪回肠炎,又称猪增生性肠病,是由一种名为胞内劳森菌的专性细胞内寄生菌引起的。这种细菌主要寄生于猪小肠末端的黏膜细胞内,特别是回肠部位,引发肠壁细胞异常增生,导致肠道功能严重受损。
该病在临床上主要表现为三种形式:
1.急性型:较少见但更凶险。主要表现为突然的血性腹泻,粪便呈沥青样或黑色,猪只可迅速死亡。多见于后备母猪和育肥后期的猪只。
2.慢性型:最常见,也是经济损失的主要来源。猪只表现为间歇性腹泻,粪便呈水泥样或糊状,采食量正常但生长缓慢、消瘦、毛长,个体大小不均,料肉比显著升高。
3.亚临床型:最隐蔽。猪只无明显腹泻症状,但生长速度和饲料效率始终低于正常水平,是猪场中“隐形浪费”的罪魁祸首。
二、深度剖析:回肠炎爆发的关键诱因
胞内劳森菌的存在是发病的必要条件,但其爆发往往由多种管理和管理诱因共同促成。
1.核心诱因——应激
应激是激活潜伏感染、导致病情爆发的“扳机”。
转群与混群应激:不同栏舍的猪只合并,打斗确立新的群体秩序,极大地削弱了免疫力。
饲料转换应激:从教槽料到保育料,再到育肥料,频繁更换饲料配方或原料品质不稳定,会剧烈刺激胃肠道。
环境应激:舍内温度骤变、湿度太高、通风不良导致氨气浓度过高等,都会使猪群处于亚健康状态。
运输与免疫应激:长途运输、高密度的疫苗接种等也是常见的强应激源。
2.管理与环境因素
持续生产模式:与“全进全出”模式相比,持续生产模式无法彻底清洗和消毒栏舍,导致病原在批次间持续传播,仔猪很早就被感染。
饲养密度过高:过度拥挤不仅加剧应激,还直接增加了病原通过粪-口途径传播的机会。
生物安全漏洞:人员、车辆、工具消毒不严,以及老鼠、飞鸟等媒介,均可引入或传播病原。
3.猪群自身状态
免疫状况:蓝耳病、圆环病毒病等免疫抑制性疾病的存在,会严重破坏猪群的免疫系统,使其无法有效抵抗胞内劳森菌的侵袭,导致回肠炎病情更为严重和复杂。
肠道健康基础:本身肠道菌群紊乱、黏膜屏障功能差的猪群,更易感且发病后损失更大。
三、系统防控:构建“驱-养-管-防”四位一体防线
防控回肠炎必须采取综合策略,单一措施往往效果有限。
1.精准驱菌:药物干预策略
抗生素是目前控制回肠炎最直接有效的手段。
阶段性脉冲给药:在应激高发期(如转群、换料后)或疫情高发季节,在全群饲料中添加敏感药物,进行为期1-2周的脉冲式给药,可有效抑制细菌繁殖,防止临床爆发。
治疗性投药:一旦出现临床症状,应立即对发病猪群及同群猪进行全群投药。可通过饮水或饲料给药,快速控制疫情。
常用药物:泰妙菌素、泰万菌素、林可霉素是防控回肠炎的一线核心药物,具有良好的细胞内渗透性。大环内酯类等也是有效选择。使用时应遵循兽医指导,轮换用药,避免耐药性产生。
2.筑牢根基:营养与肠道健康管理
“养”重于“防”,一个健康的肠道是抵抗一切肠道疾病的基础。
维护肠道菌群平衡:在饲料或饮水中添加益生菌、益生元(如寡糖),促进有益菌群定植,竞争性抑制胞内劳森菌。
强化肠道物理屏障:添加丁酸钠、氧化锌(在法规允许范围内)、谷氨酰胺等物质,为肠黏膜细胞提供能量,修复受损肠道,增强屏障功能。
减少日粮应激:保证饲料原料品质稳定,避免使用霉变饲料。在换料时采取渐进式过渡,给予肠道足够的适应时间。
3.精细操作:饲养管理与环境控制
严格执行全进全出:这是阻断病原批次间传播的基石。每批猪转出后,必须对栏舍进行彻底的清洗、消毒并空栏干燥,能有效切断传播链。
降低饲养密度:为猪只提供充足的空间,减少竞争和打斗。
减少并科学应对应激:制定科学的转群、免疫计划,避免多重应激叠加。在应激前后,可补充电解多维、维生素C等抗应激营养素。
保持环境干燥清洁:胞内劳森菌在潮湿环境中存活时间更长。及时清理粪便,保持栏舍干燥,可有效降低环境中的病原载量。
4.免疫预防:疫苗接种
猪回肠炎活疫苗已经上市,并成为防控该病的有力工具。通过口服或肌注接种,可使猪群产生特异性免疫力。对于回肠炎压力大、反复发生的猪场,可以考虑将疫苗接种纳入常规免疫程序,尤其是在后备种猪入群前进行免疫,能有效减少种猪群排毒,保护后代仔猪。
结语
猪回肠炎的防控,是一场围绕“减少应激、强化管理、精准用药、提升免疫力”展开的持久战。它要求管理者具备系统的思维和精细的执行力。通过构建全方位的综合防控体系,我们不仅能有效控制回肠炎的临床症状,更能从根本上提升猪群的肠道健康水平和整体生产性能,将这场“隐秘的消耗战”转化为保障猪场稳定盈利的“坚固防线”。(来源:张伟光)
【版权声明】来源:猪好多平台。文章资料来源于互联网,由西南区整理发布,已标明来源,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仅供读者参考学习,用药请遵循医嘱,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如有侵犯原作者权益,请在评论区留言联系我们删除。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