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立秋过后,气温骤降、昼夜温差拉大,加上饲料更换、湿度变化等因素,猪场消化道疾病进入高发期。从仔猪到育肥猪,腹泻、肠炎等问题不仅拉低生长速度,严重时还会导致死亡,直接影响养殖收益。今天就为大家拆解秋季猪消化道疾病的核心防控要点,帮你守住“钱袋子”。
一、秋季猪消化道疾病高发的3大诱因
1. 环境应激是“导火索”:白天高温、夜晚凉爽,昼夜温差超过10℃时,猪群抵抗力下降,肠道菌群平衡被打破,极易引发肠道功能紊乱。
2. 饲料管理易“踩坑”:秋季玉米、豆粕等饲料原料易受潮霉变,产生的霉菌毒素会直接损伤猪的肠道黏膜;同时,换季时突然更换饲料,也会加重肠道消化负担。
3. 病原微生物“趁虚而入”:大肠杆菌、沙门氏菌、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等病原,在秋季潮湿环境中繁殖速度加快,通过污染饲料、饮水、器具等,经消化道侵入猪体引发疾病。
二、不同阶段猪群的典型症状与应对
1. 仔猪(1-30日龄)
核心风险:新生仔猪腹泻、仔猪黄白痢,死亡率较高。
典型症状:出生后1-7天易患黄痢,粪便呈黄色糊状;10-30日龄多发白痢,粪便为乳白色黏液状,仔猪精神萎靡、脱水消瘦。
应急处理:立即隔离病猪,用温水清洁肛门及后肢,防止继发感染。可在兽医指导下使用敏感抗生素(如硫酸庆大霉素,需注意过敏风险)控制细菌感染,同时补充口服补液盐,避免脱水死亡。
2. 育肥猪(30日龄以上)
核心风险:细菌性肠炎、病毒性腹泻,影响生长速度。
典型症状:食欲减退,粪便稀软带黏液或血丝,部分伴随呕吐、体温升高(40-41℃),后期出现消瘦、被毛粗乱。
应急处理:暂停喂食高纤维饲料,更换为易消化的全价料。针对细菌性肠炎,在兽医指导下使用抗生素治疗;若怀疑病毒性腹泻,需加强栏舍消毒,避免交叉感染,同时通过饮水补充维生素和电解质,帮助猪群恢复体力。
3. 母猪
核心风险:母猪消化不良、便秘,间接影响仔猪健康。
典型症状:排便困难、粪便干结,食欲不振,严重时引发乳房炎,导致泌乳量下降,仔猪因奶水不足易出现腹泻。
应急处理:增加饲料中麸皮等粗纤维含量,保证充足清洁饮水,适当投喂青绿饲料。若便秘严重,可在兽医指导下使用温和的泻药(如硫酸钠),避免滥用刺激性药物影响胎儿或泌乳。
三、3步科学防控,从源头降低风险
1. 环境管控:营造“稳定小气候”
做好栏舍保温与通风平衡,白天开窗通风,夜晚关闭门窗,可在仔猪栏铺设垫草,将温差控制在5℃以内。
坚持“每日清扫、每周消毒”,用生石灰或含氯消毒剂对地面、食槽、饮水器彻底消毒,尤其注意清理粪便堆积死角。
2. 饲料管理:守住“入口第一关”
采购饲料原料时严格检查,避免霉变原料入库;饲料储存需防潮通风,可在料仓中放置干燥剂,现配现喂,避免饲料存放超过3天。
换季时更换饲料需遵循“7天过渡法”:第1-2天旧料占80%、新料占20%,逐渐增加新料比例,第7天完全替换,减少肠道应激。
3. 免疫与保健:筑牢“抵抗力防线”
按照免疫程序及时为母猪接种猪传染性胃肠炎、流行性腹泻二联疫苗,通过母源抗体保护新生仔猪。
定期在饮水或饲料中添加益生菌(如枯草芽孢杆菌),调节猪群肠道菌群平衡;秋季可适当补充维生素C、维生素E,提升猪群抗应激能力。
秋季猪消化道疾病防控的关键在于“早预防、早发现、早处理”,切不可因初期症状轻微而忽视。建议养殖户每天早晚巡查猪群,重点观察粪便形态和采食情况,一旦发现异常及时采取措施。
【版权说明】猪博士平台转载的文章均已注明来源、猪博士平台原创文章其他平台转载须注明来源,特别说明的文章未经允许不可转载。我们发布的文章仅供养殖人学习参考,不构成投资意见。如有不妥,请联系客服删除。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