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立秋过后,昼夜温差拉大、空气干燥,猪场里此起彼伏的咳嗽声开始让养殖户揪心。猪呼吸道疾病看似常见,却能直接导致仔猪成活率下降、育肥猪生长迟缓,严重时死亡率飙升,是秋季猪场亏损的“隐形杀手”。今天就从病因、预警信号、防控方案三方面,帮你把疾病风险挡在栏外。
一、为什么秋季猪呼吸道疾病“扎堆来”?
猪呼吸道疾病不是单一病,而是“环境+病原+猪群体质”共同作用的结果,秋季的气候特点恰好踩中了所有“雷区”:
环境诱因:昼夜温差可达10℃以上,猪群频繁应激;干燥空气刺激呼吸道黏膜,屏障功能变弱;加上秋季封闭猪舍早,通风不足导致氨气、粉尘蓄积,相当于“直接给病毒细菌开绿灯”。
核心病原:病毒以猪蓝耳病、圆环病毒2型、流感病毒为主,细菌则常见副猪嗜血杆菌、传染性胸膜肺炎放线杆菌、支原体,两者常“联手作案”,让病情更复杂。
猪群短板:仔猪免疫系统未发育完全、刚断奶的仔猪应激大、老弱猪体质差,都是疾病首先攻击的目标。
二、别等猪“躺倒”才发现!这3个信号要警惕
很多养殖户发现时,猪已经出现呼吸困难,其实早有“预警信号”,日常巡栏多留意这几点:
1. 初期信号:猪群精神变差,吃料时“拱两下就停”,偶尔有干咳,尤其在早晚温差大时更明显;部分猪鼻子分泌物增多,喜欢用鼻子蹭栏杆。
2. 中期信号:咳嗽从“干咳”变成“湿咳”(能听到痰音),呼吸频率加快,肚子随呼吸起伏明显(腹式呼吸);体温升高到40-41℃,皮肤可能发红或发紫。
3. 危险信号:猪只卧地不起,呼吸急促且声音粗重,甚至张口呼吸;部分猪出现神经症状(如转圈、站立不稳),若不及时干预,1-2天内就可能死亡。
三、防控不搞“一刀切”!分“防、控、治”三步走
秋季猪呼吸道疾病的核心逻辑是“防大于治”,重点做好环境管理和免疫,发病后精准用药,才能减少损失:
▶ 第一步:预防是关键,守住“两大防线”
环境防线:控制温差是核心!仔猪舍温度保持在26-28℃,育肥猪舍不低于20℃,可在猪舍顶部加保温层、底部铺垫料(如稻壳);每天定时通风2-3次,每次30分钟(选中午温度高时),同时用喷雾器少量喷水降粉尘,减少呼吸道刺激。
免疫与营养防线:根据当地流行毒株,提前给母猪、仔猪接种蓝耳病、圆环病毒、猪瘟疫苗(仔猪需在断奶前完成基础免疫);饲料中添加维生素C、黄芪多糖,增强猪群抗应激和免疫力;避免突然换料、密度过大,减少人为应激。
▶ 第二步:发病后别乱用药!先“辨病”再“下药”
发现病猪后,先隔离到单独栏舍,避免交叉感染,再根据症状判断病原类型:
若猪群突然发病、传播快,多数猪发烧、咳嗽,可能是流感病毒,可使用解热药(如对乙酰氨基酚)缓解症状,同时用抗病毒药物控制病毒复制。
若猪出现严重腹式呼吸、耳朵发紫,死后解剖肺部有出血点或纤维素性渗出,可能是细菌感染(如传染性胸膜肺炎),需选用敏感抗生素(如氟苯尼考、替米考星),按疗程用药(一般5-7天,避免耐药性)。
若仔猪发病多,伴随消瘦、被毛粗乱,可能是圆环病毒或支原体,需结合疫苗紧急补免(母猪补免可通过母乳给仔猪保护),同时补充营养,帮助猪群恢复体质。
▶ 第三步:病后恢复别忽视,避免“二次掉膘”
病猪康复后,消化功能弱,直接喂正常饲料容易消化不良。建议先喂易消化的粥状饲料,添加益生菌调节肠道;同时保持猪舍安静,减少打扰,让猪群逐步恢复采食和生长,避免因“病后管理不当”导致生长停滞。
最后提醒:秋季猪场管理,“细心”比“用药”更重要
猪呼吸道疾病的防控,从来不是“等发病了再治”,而是通过每天观察猪群采食、咳嗽情况,定期检查温度、通风,把风险控制在萌芽阶段。如果你的猪场已经出现疑似症状,别盲目加大药量,及时联系当地兽医诊断,才能精准解决问题。
希望这份指南能帮你平稳度过秋季养殖关键期,评论区可以聊聊你猪场的秋季管理小技巧,一起少走弯路、多赚钱!
【版权说明】猪博士平台转载的文章均已注明来源、猪博士平台原创文章其他平台转载须注明来源,特别说明的文章未经允许不可转载。我们发布的文章仅供养殖人学习参考,不构成投资意见。如有不妥,请联系客服删除。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