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烧并非独立疾病,而是猪体应对感染或刺激的典型生理反应,如同机体启动的“防御警报”。在养殖场中,猪发烧若未及时干预,可能快速扩散并引发严重损失,因此精准判断、科学应对至关重要。
一、猪发烧的核心判断标准
猪的正常体温范围为38℃~39.5℃,不同生理阶段略有差异:仔猪体温略高,约38.5℃~39.8℃;成年猪体温相对稳定,维持在38℃~39.5℃。当直肠测温显示体温超过39.5℃,即可判定为发烧,其中39.6℃~40.5℃为中度发烧,40.6℃以上则属于高烧,需立即处理。
需注意,单次测温可能受环境影响(如夏季暴晒、剧烈活动后),应在猪群安静状态下多次测量,结合精神状态综合判断。
二、引发发烧的常见病因
发烧是机体对抗异常的“信号”,背后多与感染性因素相关,少数由非感染因素导致。
1. 病毒性感染:这是养殖场最需警惕的诱因。猪瘟、猪蓝耳病、口蹄疫等烈性病毒入侵后,会迅速攻击免疫系统,引发高烧(常达41℃以上),同时伴随精神萎靡、食欲不振、扎堆取暖等症状,且具有极强的传染性。
2. 细菌性感染:多为继发或局部感染扩散所致。如链球菌病、副伤寒、传染性胸膜肺炎等,发烧程度因病菌毒力而异,常伴随特定症状,例如链球菌病可能引发猪只关节肿胀、神经症状,胸膜肺炎则导致呼吸困难、口鼻流沫。
3. 寄生虫感染:蛔虫、弓形虫等寄生虫在猪体内寄生,会掠夺营养并释放毒素,刺激机体产生免疫反应,导致慢性低烧(多在39.6℃~40℃),病猪常表现为消瘦、被毛粗乱、生长迟缓。
4. 非感染性因素:环境应激(如突然降温、转群)、中毒(饲料霉变、药物过量)、外伤感染等,也可能引发发烧,通常伴随明确的环境或管理异常线索。
三、科学应对与防控策略
处理猪发烧的核心原则是“先找病因,再治病症”,避免盲目使用退烧药掩盖病情。
1. 精准诊断是关键:发现发烧猪只后,立即隔离观察,记录体温、采食、粪便及伴随症状。若出现多猪同时发烧,需采集病料(血液、组织)送专业机构检测,明确是病毒、细菌还是其他病因,为针对性治疗提供依据。
2. 对症治疗讲方法:
高烧紧急处理:体温超过41℃时,可临时使用退烧药(如安乃近、氟尼辛葡甲胺)缓解症状,但需配合病因治疗,否则药效过后体温易反弹。
病因靶向治疗:病毒性感染以抗病毒、增强免疫力为主,可使用干扰素、黄芪多糖等;细菌性感染需选用敏感抗生素(如头孢类、氟苯尼考),并严格遵守用药剂量和疗程;寄生虫感染则需选用对应的驱虫药(如阿苯达唑、伊维菌素)。
3. 护理与环境保障:隔离舍需保持干燥、温暖(尤其仔猪)、通风良好,提供清洁饮水和易消化饲料,必要时在饮水中添加电解质、维生素,帮助猪体恢复体力。
4. 日常防控降风险:
疫苗先行:严格按照免疫程序接种猪瘟、蓝耳病、口蹄疫等核心疫苗,建立机体基础免疫力。
生物安全:做好养殖场消毒(每周至少2次全场消毒)、人员车辆进出管理,避免外来病原传入;病死猪需无害化处理,防止病原扩散。
饲养管理:避免饲料霉变,保证营养均衡;减少转群、并栏等应激,夏季做好防暑降温,冬季加强保温措施。
猪发烧虽常见,却是养殖场健康管理的“晴雨表”。及时捕捉发烧信号,精准排查病因,科学实施治疗与防控,才能有效降低疫病风险,保障养殖效益。
【版权说明】猪博士平台转载的文章均已注明来源、猪博士平台原创文章其他平台转载须注明来源,特别说明的文章未经允许不可转载。我们发布的文章仅供养殖人学习参考,不构成投资意见。如有不妥,请联系客服删除。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