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脑炎并非单一疾病,而是由多种病因引发的猪脑部炎症的统称,常导致猪只神经功能紊乱、死亡率飙升,给养猪户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是养猪业中需重点防控的疾病之一。

一、核心病因:感染与非感染因素并存

引发猪脑炎的病因复杂,主要可分为感染性和非感染性两大类,其中感染性因素最为常见且危害极大。

(一)感染性因素

这是导致猪脑炎的首要原因,主要由病毒、细菌、寄生虫等病原体入侵脑部引发。

病毒类:猪伪狂犬病病毒、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蓝耳病病毒)、猪日本脑炎病毒等最为典型。以猪伪狂犬病病毒为例,幼猪感染后极易引发急性脑炎,死亡率可高达100%。

细菌类:链球菌、副猪嗜血杆菌、巴氏杆菌等细菌通过血液或直接侵入脑组织,引发化脓性脑炎。其中,猪链球菌病不仅危害猪群,还可能通过伤口等途径传染给人,存在公共卫生风险。

寄生虫类:弓形虫、猪囊尾蚴等寄生虫的幼虫或虫卵随血液进入脑部,在脑组织内移行、寄生,破坏神经组织引发炎症。

(二)非感染性因素

这类因素相对少见,多由外界刺激或自身代谢异常导致。

物理损伤:如猪只打架斗殴、摔倒撞击等造成脑部外伤,继发炎症。

中毒影响:误食霉变饲料(含黄曲霉素等)、农药残留的饲料或有毒植物,毒素侵害脑部引发中毒性脑炎。

代谢紊乱:母猪孕期维生素E、硒等微量元素缺乏,可能导致新生仔猪患营养性脑炎。

二、典型症状:神经异常是核心信号

猪脑炎的症状因猪只年龄、病因及病情严重程度存在差异,但神经功能异常是共通的核心表现,通常发病较急。

1. 初期表现:病猪精神沉郁,食欲骤降甚至废绝,体温升高至40℃以上,喜卧不动,对周围刺激反应迟钝。部分猪只出现流鼻涕、咳嗽等呼吸道症状,易与普通感冒混淆。

2. 神经症状:随着病情发展,出现明显神经异常,如转圈、共济失调(走路摇晃、东倒西歪)、肌肉震颤、磨牙、口吐白沫等。严重时病猪倒地不起,四肢呈游泳状划动,瞳孔放大,意识丧失。

3. 后期结局:若未及时治疗,多数病猪在发病后1-3天内死亡;少数耐过猪也可能留下转圈、失明、肢体瘫痪等永久性神经后遗症,失去养殖价值。

三、防控关键:预防为主,防治结合

猪脑炎病程短、死亡率高,治疗效果往往有限,因此预防是控制该病的核心,需结合饲养管理与免疫接种构建防控体系。

(一)科学饲养管理,切断传播途径

严格生物安全:坚持自繁自养,如需引种需从无疫区引进,隔离观察1个月以上确认健康后方可混群。养殖场入口设置消毒池,定期对猪舍、器具进行全面消毒(如使用过氧乙酸、戊二醛等消毒剂)。

优化养殖环境:保持猪舍通风良好、干燥清洁,合理控制养殖密度,避免猪群拥挤打架。及时清理粪便和污水,减少病原体滋生。

加强饲料管理:提供营养均衡的饲料,补充维生素、微量元素,避免饲喂霉变饲料。饮用水需清洁卫生,定期更换。

(二)精准免疫接种,构建主动防护

根据当地疫病流行特点,制定个性化免疫程序,重点防控高发病毒性和细菌性脑炎。

病毒性脑炎:仔猪出生后按程序接种猪伪狂犬病疫苗、猪日本脑炎疫苗;母猪孕期接种可通过母源抗体保护新生仔猪。

细菌性脑炎:对易发病猪群,可在兽医指导下接种猪链球菌病疫苗、副猪嗜血杆菌病疫苗等,降低感染风险。

(三)及时诊断治疗,降低损失

一旦发现猪群出现神经症状,需立即隔离病猪,结合病史、症状及实验室检测(如病原学检测、血清学检测)快速确诊病因。治疗需遵循“对症治疗+对因治疗”原则:

对因治疗:针对不同病原体选用敏感药物,如细菌感染可使用阿莫西林、头孢类抗生素;病毒感染目前无特效药物,可使用抗病毒药物配合免疫增强剂缓解病情。

对症治疗:使用安乃近、氟尼辛葡甲胺等药物退烧,用甘露醇降低颅内压缓解神经症状,同时补充葡萄糖和电解质,维持病猪体能。

猪脑炎的防控需贯穿养殖全过程,从环境、营养、免疫等多维度筑牢防线。早期发现、精准诊断、科学处置,是降低该病危害的关键。


【版权说明】猪博士平台转载的文章均已注明来源、猪博士平台原创文章其他平台转载须注明来源,特别说明的文章未经允许不可转载。我们发布的文章仅供养殖人学习参考,不构成投资意见。如有不妥,请联系客服删除。

点赞(0) 打赏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