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养鸡户来说,鸡群健康是盈利的关键,而鸡腺肌胃炎就是潜伏在鸡舍里的“隐形杀手”——它看似不会让鸡立刻死亡,却会悄悄拖慢鸡的生长速度、降低产蛋率,严重时还会引发继发感染,让养殖成本直线上升。今天就带大家搞懂:鸡腺肌胃炎到底是什么?怎么早发现、早应对?

先搞懂:鸡腺肌胃炎为啥“难缠”?

鸡腺肌胃炎不是单一病因导致的疾病,更像是一种“综合征”——病毒(如禽腺病毒)、细菌(如幽门螺杆菌)、寄生虫(如球虫)、饲料霉变(黄曲霉素),甚至鸡舍温度忽高忽低、密度过大、应激反应,都可能诱发它。

它主要伤害鸡的腺胃和肌胃:腺胃是鸡消化液分泌的“工厂”,肌胃是研磨饲料的“磨盘”。一旦这两个器官出问题,鸡就会出现“想吃却吃不香、吃了也不吸收”的情况,慢慢变得消瘦、精神萎靡,养殖效益自然受影响。

早发现:记住这3个“典型信号”

很多养鸡户发现鸡腺肌胃炎时,往往已经到了中后期,其实前期鸡群会给出“预警信号”,只要多观察就能捕捉到:

1. 看采食和粪便:鸡群吃料速度变慢,部分鸡出现“挑食”——只啄颗粒饲料,不吃粉料;粪便变得不成形,颜色发浅(如白色、浅黄色),甚至带有未消化的饲料残渣(俗称“过料便”)。

2. 看外观和生长:患病的鸡会出现“大小分化”——同一批鸡,有的正常生长,有的却明显瘦小,羽毛蓬松杂乱,像“没长开”;雏鸡患病还可能出现喙部变形、眼睑肿胀的情况。

3. 看产蛋(针对蛋鸡):蛋鸡感染后,产蛋率会缓慢下降,蛋壳质量变差(如薄壳蛋、沙壳蛋增多),有的蛋鸡还会因为消化吸收差,出现脱肛、产蛋疲劳的问题。

巧应对:从“预防”到“治疗”,抓准关键点

鸡腺肌胃炎的应对核心是“预防为主,治疗为辅”——毕竟治疗不仅要花钱,还会影响鸡群生长,不如提前做好防控:

第一步:把好“饲料关”

饲料霉变是诱发腺肌胃炎的重要原因,尤其是高温高湿季节,一定要检查饲料是否有结块、异味;储存时要放在干燥通风的地方,避免阳光直射,必要时可在饲料中添加合规的防霉剂。

第二步:做好“环境管理”

鸡舍温度要稳定(雏鸡适宜温度33-35℃,随日龄逐渐降低),避免忽冷忽热;密度要合理(1-2周龄雏鸡每平方米30-40只,后期逐渐减少),减少鸡群应激;定期清理鸡舍粪便,做好通风,降低病毒、细菌滋生的概率。

第三步:及时“科学治疗”

一旦发现鸡群出现疑似症状,不要盲目用药,建议先咨询兽医,通过解剖或检测确定病因(比如是病毒感染还是霉菌中毒),再针对性用药——比如霉菌引起的,先更换饲料并添加脱霉剂;细菌或病毒引起的,在兽医指导下使用敏感的抗生素或抗病毒药物,同时搭配健胃消食的添加剂(如益生菌、酶制剂),帮助鸡恢复消化功能。

最后要提醒大家:鸡腺肌胃炎的防控是“长期活儿”,不是治一次就一劳永逸的。日常多花点时间观察鸡群、做好细节管理,才能让鸡群少生病、长得好,养殖也能更省心。

如果你在养鸡过程中遇到过腺肌胃炎,或者有其他养殖难题,欢迎在评论区留言分享——咱们一起交流经验,帮更多养鸡户避开“坑”!


【版权说明】猪博士平台转载的文章均已注明来源、猪博士平台原创文章其他平台转载须注明来源,特别说明的文章未经允许不可转载。我们发布的文章仅供养殖人学习参考,不构成投资意见。如有不妥,请联系客服删除。

点赞(0) 打赏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