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气温波动频繁,畜禽疫病进入高发期,猪链球菌病作为一种常见且危害极大的细菌性传染病,已成为不少养殖场的“心腹之患”。它不仅会导致仔猪大批死亡、成年猪生长停滞,还可能通过接触传播给人,做好科学防控刻不容缓。今天就带大家全面认识猪链球菌病,掌握从识别到防治的全流程要点。

一、先搞懂:猪链球菌病有哪些“信号”?

猪链球菌病的症状多样,容易与其他疾病混淆,学会识别早期信号是防控第一步:

急性败血型:最危险的类型,多发于仔猪和育肥猪。病猪突然高烧至41-42℃,精神萎靡、不吃食,部分猪会出现呼吸困难、皮肤发紫(尤其是耳尖、腹部),发病后1-2天内可能快速死亡,死亡率极高。

脑膜炎型:常见于断奶前后的仔猪。病猪会出现神经症状,比如转圈、倒地抽搐、四肢划水,同时伴随体温升高、不吃料,若不及时治疗,多数会在3天内死亡,存活猪也可能留下瘫痪后遗症。

关节炎型:多由其他类型转化而来,或单独发生。病猪关节(膝关节、肘关节最常见)肿胀、疼痛,走路一瘸一拐,严重时无法站立,逐渐消瘦,影响生长发育。

淋巴结脓肿型:症状相对温和,主要表现为颈部、下颌的淋巴结肿胀,摸起来硬实有痛感,后期脓肿会破溃流脓,虽然死亡率低,但会降低猪的商品价值,还可能污染环境。

二、别忽视:这些传播途径要警惕

猪链球菌病的传播渠道广泛,稍有疏忽就可能让病菌“趁虚而入”:

1. 接触传播:健康猪接触病猪的分泌物(唾液、鼻涕)、排泄物(粪便、尿液),或被污染的饲料、饮水、工具,都可能感染。

2. 伤口感染:猪群打架、咬伤,或阉割、注射、断脐时消毒不彻底,病菌会通过伤口侵入体内,这是仔猪感染的重要途径。

3. 垂直传播:患病母猪可能通过胎盘将病菌传给胎儿,导致新生仔猪发病或死亡。

4. 人兽共患风险:养殖人员、屠宰工人等若皮肤有伤口,接触病猪或被污染的猪肉后,可能感染链球菌,出现高烧、脑膜炎等症状,需做好个人防护。

三、抓关键:科学防控分“三步走”

防控猪链球菌病,不能只靠“治”,更要重“防”,从源头切断传播链才是核心:

1. 日常预防:筑牢“第一道防线”

疫苗接种:根据当地流行毒株,为猪群接种猪链球菌疫苗(仔猪断奶后、母猪产前是关键节点),降低感染概率。

环境管理:定期清理猪舍粪便、污水,保持通风干燥;每周至少消毒1-2次(可用过氧乙酸、氢氧化钠等消毒剂),重点消毒产房、保育舍和工具。

减少应激:温差过大、密度过高、转群频繁都会让猪群免疫力下降,需控制好猪舍温度,合理分群,避免突然更换饲料。

2. 早期治疗:抓住“黄金时间”

一旦发现病猪,要立即隔离,避免传染给其他猪群,同时及时用药:

敏感药物:猪链球菌对青霉素类(青霉素G、阿莫西林)、头孢类(头孢噻呋)、氟喹诺酮类(恩诺沙星)药物敏感,可根据病猪情况选择注射或拌料给药(需遵医嘱,避免耐药性)。

对症治疗:高烧时可注射解热药(如安乃近);关节炎型病猪可在关节处涂抹消炎软膏;脑膜炎型病猪需配合镇静药物缓解神经症状。

3. 病死猪处理:杜绝“二次污染”

病死猪不能随意丢弃、掩埋或食用,需按照“无害化处理”要求,采用焚烧、深埋(深度≥2米,撒生石灰)或专业机构回收的方式处理,避免病菌扩散到环境中。

猪链球菌病虽然危害大,但只要做好“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就能有效降低损失。各位养殖户朋友,一定要提高警惕,定期检查猪群健康状况,把防控措施落实到日常管理中,才能守住养殖场的“钱袋子”,保障养殖事业稳定发展!


【版权说明】猪博士平台转载的文章均已注明来源、猪博士平台原创文章其他平台转载须注明来源,特别说明的文章未经允许不可转载。我们发布的文章仅供养殖人学习参考,不构成投资意见。如有不妥,请联系客服删除。

点赞(0) 打赏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