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刚落地的小猪崽,粉嘟嘟、软乎乎,却也是猪场里最“脆弱”的群体——低温、缺奶、病害都可能威胁它们的生命。尤其是出生前7天,堪称小猪的“生死关”,养殖户多一份细心,小猪就能多一分存活保障。这份新手小猪养护攻略,赶紧收好!
一、出生1小时内,先做好“3件紧急事”
小猪刚出生时,体温调节能力差、体质弱,前1小时的护理直接影响存活率。
1. 擦干身体,防失温:小猪出生后,立刻用干燥柔软的毛巾擦干口鼻和全身黏液,尤其是耳朵、腋下等褶皱处,避免水分蒸发带走热量导致低温(小猪适宜体温为38.5-39.5℃,低于37℃易休克)。条件允许的话,可在保温箱里垫上电热板,保持箱内温度32-35℃。
2. 剪断脐带,防感染:用消毒过的剪刀(碘伏擦拭)剪断脐带,保留3-5厘米长度,然后在脐带断口处涂抹碘伏消毒,避免细菌侵入引发脐炎。注意别剪太短,否则容易出血;也别留太长,以免小猪互相踩踏拉扯导致损伤。
3. 引导吃“初乳”,补能量:初乳是母猪产后1-3天分泌的乳汁,富含免疫球蛋白、蛋白质和能量,能帮小猪建立免疫力、抵抗病害。必须在出生后1小时内,引导小猪找到母猪乳头(优先让弱小的小猪吃靠前的乳头,奶水更充足),确保每只小猪都吃到足量初乳,吃到肚子鼓胀为止。
二、出生后7天,重点防“3大致命风险”
度过最初1小时,接下来7天是小猪存活的关键期,要重点防范这3个问题:
1. 防低温:保温是“第一要务”
小猪出生后10天内,自身无法有效维持体温,环境温度过低会导致冻伤、腹泻甚至死亡。除了保温箱的电热板,还可以在箱内挂保温灯(距离小猪20-30厘米,避免烫伤),每天检查箱内温度,根据日龄调整:
1-3日龄:32-35℃
4-7日龄:30-32℃
8-14日龄:28-30℃
同时,要堵住猪舍的通风口,避免冷风直吹小猪,但也要保证舍内轻微通风,防止氨气超标。
2. 防缺奶:盯紧“每只猪都吃到奶”
有些母猪奶水不足,或小猪抢不到乳头,容易导致小猪“饿肚子”,进而消瘦、抵抗力下降。每天观察小猪的状态:如果发现小猪频繁拱母猪肚子、尖叫、肚子干瘪,大概率是没吃饱。
若母猪奶水少,可给母猪喂催乳饲料(如豆浆、花生饼),或在兽医指导下使用催乳剂;
若小猪抢不到奶,可人工辅助固定乳头,将弱小小猪放在奶水充足的乳头旁,必要时补充专用的仔猪奶粉(用温牛奶冲泡,温度38℃左右,避免过凉过热)。
3. 防病害:警惕“2种常见病”
刚出生的小猪免疫力弱,容易感染病害,其中“黄痢”和“脐炎”最常见:
黄痢(细菌性腹泻):多发生在出生后1-3天,小猪拉黄色稀粪,气味腥臭,若不及时处理会脱水死亡。预防关键是保持产床清洁,母猪分娩前用高锰酸钾溶液清洗乳头;一旦发现病猪,立即隔离,在兽医指导下喂服止泻药物。
脐炎:若脐带消毒不彻底,容易红肿、流脓。每天检查小猪脐带,发现红肿时用碘伏擦拭消毒,严重时涂抹消炎软膏,避免炎症扩散。
三、养殖户必记:3个“细节护崽法”
1. 分群管理,弱猪重点护:将同一窝小猪按大小分群,避免大猪欺负小猪、抢食抢奶;对体型弱小的小猪,单独放在保温箱角落,人工补奶,每天多观察2-3次。
2. 保持清洁,减少细菌滋生:每天清理产床的粪便和脏污,更换潮湿的垫料,每周用消毒水(如过硫酸氢钾)对产床、保温箱消毒1次,降低病害风险。
3. 记录生长,及时发现问题:简单记录每只小猪的出生体重、吃奶情况、排便状态,若发现某只小猪连续2天体重不增、精神萎靡,及时排查是否有低温、缺奶或病害问题。
刚出生的小猪就像“小婴儿”,需要养殖户像照顾孩子一样细心。只要做好保温、喂好初乳、防好病害,就能帮小猪平稳度过“生死关”,为后续生长打下好基础。您在养小猪时还遇到过哪些问题?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一起交流护崽经验!
【版权说明】猪博士平台转载的文章均已注明来源、猪博士平台原创文章其他平台转载须注明来源,特别说明的文章未经允许不可转载。我们发布的文章仅供养殖人学习参考,不构成投资意见。如有不妥,请联系客服删除。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