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A股"ST摘帽"的养殖企业,天邦食品近五年五次触碰监管红线,从挪用募集资金到业绩变脸,从关联担保违规到诉讼隐瞒,每一次都声称"整改到位"却屡陷泥潭。当副总裁突然"因家庭原因"辞职、预重整期限第三次延期至11月,这家负债率近70%、短期偿债缺口超26亿的企业,正站在退市边缘的生死时速赛道上……
多次因“合规”问题触线,天邦再领监管函
决定书指出,天邦食品及相关人员因未及时披露重大诉讼进展情况,违反了《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管理办法》的相关规定。董事长张邦辉等将被采取监管谈话的措施,并记入证券期货市场诚信档案数据库。
对于此次监管措施,天邦食品表示,公司及相关人员高度重视该《决定书》中指出的问题,将严格根据要求进行整改,并强调“本次行政监管措施不会对公司的日常经营管理产生影响”。
不过,从历史记录来看,这并非天邦食品首次因合规问题“触线”。

回溯过往,2025年4月,天邦食品因未按时归还11.6亿元闲置募集资金(用于补充流动资金的期限届满后未归位),收到深交所监管函及宁波监管局责令改正措施;
2023年7月,公司因2022年度业绩预告披露的预计净利润(9.5亿—11.5亿元)与经审计净利润(4.89 亿元)差异较大,业绩预告不准确,收到深交所监管函;
同年4月,其因转让子公司股权后被动形成3000万元关联担保,未及时履行审议披露程序,被宁波监管局出具警示函,章湘云同样被认定为主要责任人。
更早之前的2017年、2018年,天邦食品也曾收到监管函。尽管公司每次均表态“杜绝此类事件再次发生”,但违规问题仍反复出现。
副总裁辞职,天邦食品重整不确定性增加
此前不久,公司副总裁严小明突然以“个人家庭原因”申请辞职,辞职后不再担任公司任何职务。该事项与公司2025年半年报中披露的高管续任信息形成时间差,同样引发业内的关注。
根据半年报最初披露的人事变动名单,为确保公司在预重整与日常经营推进中的策略连贯性,本次换届后,天邦食品核心管理架构未发生根本性调整。
然而,短短三周后,这一“稳定性”预期被打破。公告显示,严小明的辞职后不再在公司担任任何职务。高管因“个人原因”离职,在A股市场并不罕见,但严小明的辞职发生在天邦食品正处于预重整阶段的特殊时期,无疑为重整前景增添了不确定性。
养殖业务盈利改善,但偿债压力较大
天邦食品是一家以生猪养殖为核心的企业。2025年上半年,公司共销售生猪295.82万头,位列A股上市公司第6位。
根据天邦食品2025年半年报,上半年天邦食品实现营业收入46.93亿元,同比增长8.69%;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3.52亿元,同比下降58.14%;但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利润为2.40亿元,实现扭亏为盈,核心驱动力来自生猪养殖业务的成本优化。
当前,天邦食品更需应对的挑战在于债务重整推进与偿债压力。
2024年3月,公司审议通过了《关于拟向法院申请重整及预重整的议案》,拟以公司无法清偿到期债务,且明显缺乏清偿能力,但具有重整价值为由向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申请对公司进行重整和预重整;同年8月,宁波中院决定对天邦食品进行预重整,预重整期间6个月。
但此后,因债权梳理、战略投资人磋商等工作需进一步推进,预重整截止时间两度延期:2025年2月,宁波中院准许了天邦食品的延期申请,预重整期间至5月9日;5月再次获批延期,截止时间调整为11月9日,目前仍在预重整程序中。
债务层面,2025年上半年,天邦食品资产负债率为69.83%;货币资金仅2.34亿元,而短期借款规模高达28.66亿元,货币资金与流动负债的比值仅为3.07%,偿债压力较大。
猪价跌至成本线!市场风险仍存
消息面上,十一期间猪价加速下跌至行业现金成本线附近,10月9日,生猪主力合约日内大跌近6%,现报11605元/吨。数据显示,截至10月7日全国生猪(外三元)均价12.55元/公斤,较节前跌1.6%。此前,9月全国生猪已经历10%左右的跌幅创年内次低,自繁自养模式下每头猪亏损高达54元,外购仔猪育肥的养殖户更是头均亏 128元。
生猪产能去化幅度较小。国内能繁母猪产能持续超出正常保有量,已触发去产能调控,政策明确将通过补贴退坡、淘汰低产母猪等方式将能繁母猪存栏量压降至3900万头的合理目标。但政策传导需要一定周期,8月没出现集中性猪瘟疫病,母猪存栏量未出现明显下调。农业农村部公布的数据显示,2025年8月末能繁母猪存栏量为4038万头,环比下滑0.1%,同比基本维稳,达到正常保有量的103.5%。
多位受访者认为,猪价尚未见底,行业将继续处于“磨底阶段”。
格林大华期货研究院农产品分析师张晓君认为,短期来看,阶段性供强需弱施压猪价弱势延续;中期来看,因上半年全国新生仔猪数量环比增加,对应下半年生猪供给增量预期仍存,将限制猪价上涨幅度。
“现在我们监测的屠宰场,母猪的价格还没有降下去,母猪价格还是5块钱一斤,如果降到3块钱,就证明母猪存栏淘汰比较多,导致屠宰场存货太多降价处理。”养殖户马洪堃表示,淘汰猪的价格没有降,全国能繁母猪存栏数量仍居高,猪价短期内难以反弹。
长期来看,在生猪产能调控政策下,生猪市场供需或将迎来利好。
据中金公司研报,随着近期相关会议再度强调推动生猪产能调控措施落实落地,四季度将是生猪产能去化的关键期,若目标严格执行,能繁母猪存栏开启实质性、趋势性存栏下降,并达到3900万头附近,按照10个月左右的传导周期,商品猪出栏量下滑或在2026年下半年逐步兑现,供需格局亦将显著改善。
【版权声明】来源:养猪网平台。文章资料来源于互联网,由西南区整理发布,已标明来源,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仅供读者参考学习,用药请遵循医嘱,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如有侵犯原作者权益,请在评论区留言联系我们删除。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