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生猪市场行情可谓“冰火两重天”。在经历了长达1个多月的持续性深跌后,市场终于在10月中旬迎来了久违的上涨信号。那么,这轮触底反弹是昙花一现,还是趋势反转的开始?本文将结合多方数据,为您梳理近期猪价走势并展望后市。


一、行情回顾:持续深跌后,初现反弹曙光


1

官方周报:猪价全线下行,饲料成本稳中有降

根据农业农村部对全国500个县的集贸市场监测,10月第1周(采集日为10月9日) 生猪产品价格环比全线下跌。全国生猪均价:12.90元/kg,周环比下跌2.8%,同比下跌29.5%。全国30个监测省份价格无一上涨。全国仔猪均价:27.23元/kg,周环比下跌3.6%,同比下跌26.6%。饲料成本:同期,全国玉米均价2.48元/kg,环比下跌0.4%;豆粕均价3.28元/kg,环比持平。饲料成本的稳中略降,为猪价下行提供了部分空间。


2


机构监测:猪价创多年新低

卓创资讯监测数据显示,截至10月13日,2025年全国瘦肉型生猪均价已跌至14.39元/kg,环比跌幅高达14.41%。值得注意的是,10月13日的低价10.72元/kg,已跌至最低水平。


3


市场新动态:深跌之后,迎来集体反弹

在创下多年低位后,市场终于出现转机。根据中国养猪网10月16日的数据:生猪(外三元)均价:11.06元/kg,较昨日上涨0.11元/kg,猪价环比下跌16.21%,同比下跌38.52%,显示当前价格仍处于低位。市场显现出积极的反弹迹象:黑龙江、吉林、内蒙古、河北、山东、浙江等17个省份猪价集体上涨。全国标猪均价报价11.16元/kg,较昨日上涨0.11元/kg。同时,国内生猪期货和现货价格出现同步反弹,给持续低迷的市场带来了一丝曙光。


二、深度剖析:猪价大起大落的核心原因


1


供应端:产能集中释放成下跌主因

此轮猪价下跌的核心推手是持续高企的生猪供应量。9月份以来,生猪产能进入集中释放期,涌益监控数据显示,9月屠宰量达 456.08万头,环比增长5.12%,12家上市猪企9月合计出栏1377.49万头,同比增幅高达22.47%。叠加9月部分养殖户出栏计划未完成,大量生猪延后至10月出栏,进一步加剧了供应压力,猪价因此不断探底。


2


需求端:旺季疲软与季节性回暖的博弈

消费端的“旺季不旺”加剧了价格下行压力。第三季度因夏季高温影响,居民猪肉采购量减少,餐饮需求疲软,即便国庆假期备货也未能有效提振市场,备货量较往年也是减少 。但随着10月气温转凉,北方地区家庭消费逐步回升,南方腌腊需求也进入筹备期,为猪价反弹提供了基础支撑。


3


政策端:调控发力缓解市场恐慌

面对猪价持续低迷,政策托底效应逐步显现。农业农村部数据显示,国家于8—9月多次启动冻猪肉收储,并在10月10日再次收储1.5万t,同时要求25家头部猪企在2026年1月底前合计调减100万头能繁母猪,从源头调控产能。

三、后市展望:反弹能否持续?


综合来看,本轮猪价下跌的核心驱动力在于供应端的持续压力。而近期的反弹,可以理解为价格深度跌破成本线后,养殖端抵触情绪增强,叠加部分抄底和短期需求拉动所带来的正常市场修复。对于后续走势,我们认为:


1


短期来看,此次反弹的持续性有待观察。由于前期积压的生猪仍需时间消化,且10月份整体供应压力依然存在,猪价上行之路或将充满波折,可能出现反复震荡的格局。

2


中期来看,猪价的真正反转最终取决于供需基本面的改善。一方面需要关注养殖端因持续亏损而进行的产能去化进度;另一方面,即将到来的冬季腌腊、节假日等季节性消费提振能否有效消化当前庞大的供应量,将是决定年底猪价高度的关键。

四、结语


当前猪价已处于周期性底部区间,市场的每一次反弹都牵动着从业者的神经。建议养殖户理性看待此次价格上涨,合理安排出栏节奏,避免盲目压栏或恐慌性抛售,同时务必做好饲养管理和成本控制,以平稳度过行业寒冬。


【版权声明】来源:今日养猪平台。文章资料来源于互联网,由西南区整理发布,已标明来源,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仅供读者参考学习,用药请遵循医嘱,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如有侵犯原作者权益,请在评论区留言联系我们删除。

点赞(0) 打赏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