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 6 月,中国鸡蛋市场经历了一场前所未有的价格 “跳水”。北京新发地市场鸡蛋批发均价跌至每公斤 5.93 元,同比降幅达 26.43%,主产区山东的鸡蛋出厂价更是跌破 3 元 / 斤,创近五年新低。

这场价格危机背后,是供需失衡、成本挤压与市场周期共振的复杂局面。本文通过供需、成本、市场结构等多维度分析,揭示价格暴跌背后的产业逻辑,并结合历史数据与行业动态,预判下半年行情走势。

               一斤2.76元!

鸡蛋价格为何出现下跌?

当前鸡蛋价格的暴跌,本质上是供应端产能过剩与需求端季节性疲软的双重挤压结果。根据卓创资讯数据,6 月全国主产区鸡蛋均价仅 2.76 元 / 斤,环比跌幅达 10.39%,这一价格已低于多数养殖户的饲料成本线。

供应端的产能释放堪称 “雪崩式”。2024 年下半年蛋鸡养殖利润丰厚,刺激养殖户大量补栏,仅 2025 年 2 月全国鸡苗补栏量就同比激增 25%。

这批鸡苗在 6 月集中进入产蛋高峰期,叠加老母鸡淘汰量同比减少 18%,使得在产蛋鸡存栏量攀升至 13.4 亿只,环比增长 0.45%,达到近五年峰值。

山东作为全国最大蛋鸡养殖省,5 月鸡蛋产量同比增加 9.22%,直接加剧了市场供应压力。

需求端则陷入 “淡季深渊”。6 月正值传统消费淡季,高温高湿天气导致鸡蛋储存难度加大,终端商家普遍采取 “快进快出” 策略,库存水平同比下降 30%。

叠加学校暑期放假、集体消费减少,全国代表销区销量环比减少 7.38%,供需矛盾进一步激化。

更值得关注的是,猪肉等替代品价格持续低位运行,分流了约 15% 的鸡蛋消费需求。

           每斤倒贴0.46元!

            养殖户如何撑住?

价格暴跌与成本波动的双重夹击,让蛋鸡养殖业陷入至暗时刻。

尽管 6 月玉米价格上涨、豆粕价格下跌,综合导致单斤鸡蛋饲料成本微降 0.66% 至 3.03 元,但蛋价跌幅远超成本降幅,单斤利润跌至 - 0.46 元,环比减少 0.30 元。

山东德州某规模化养殖场负责人坦言,其综合成本已达 3.5-3.65 元 / 斤,每斤亏损 0.7-0.9 元,现金流濒临断裂。

         下半年蛋价能回暖吗?

           反弹空间有多大?

尽管当前市场一片惨淡,但下半年行情存在结构性机会。根据行业模型预测,鸡蛋价格将呈现 “先抑后扬” 走势,但整体涨幅有限,全年均价或低于 2024 年水平。

7 月或现技术性反弹,但空间受限。受闰六月湿热天气影响,7 月中上旬需求仍将疲软,蛋价可能维持在 2.7-2.8 元 / 斤区间。随着中下旬天气转凉,食品加工企业备货启动,预计月均价可达 2.85 元 / 斤,环比上涨 3.26%。但需警惕高存栏量的压制作用,6 月新开产蛋鸡环比增长 2%,产能释放仍在持续。

8-9 月中秋备货或成关键转折点。历史数据显示,中秋节前 45 天是鸡蛋需求旺季,往年可拉动价格上涨 15%-20%。但 2025 年的特殊之处在于,全国在产蛋鸡存栏量同比高出 7.23%,供应基数庞大可能削弱涨价幅度。预计 8 月下旬蛋价将回升至 3.0-3.2 元 / 斤,但难以突破 3.5 元 / 斤的盈亏平衡点。

四季度面临产能出清压力。若价格持续低迷,养殖户可能加速淘汰 500 日龄以上老鸡。根据农业农村部监测,6 月全国蛋鸡淘汰量同比增加 12%,这一趋势若持续,四季度存栏量有望回落至 13.0 亿只以下。同时,“三伏天” 高温将导致蛋鸡产蛋率下降 8%-10%,供应压力或阶段性缓解。

            如何破局?

           这几招养殖户必看

面对这场行业危机,养殖户需采取多维策略应对:

精准调控存栏结构:建议优先淘汰低产蛋鸡,将 500 日龄以上鸡群占比控制在 15% 以内,同时暂停新增补栏,避免产能进一步过剩。

优化饲料成本:利用豆粕价格低位窗口期,与饲料企业签订长协采购合同,同时探索 “玉米 - 小麦” 替代配方,可降低饲料成本 5%-8%。

拓展销售渠道:积极对接电商平台和社区团购,开发鲜蛋深加工产品(如蛋液、卤蛋),提升产品附加值。

运用金融工具:通过鸡蛋期货合约进行套期保值,锁定下半年销售价格,规避价格波动风险。

政府层面也需加强政策引导:一是加大冻品收储力度,建立鸡蛋储备调节机制;二是对淘汰蛋鸡给予每只 2-3 元的补贴,加速产能出清;三是推动 “农超对接”,减少中间流通环节成本。

           未来机会在哪?

长期展望:产能出清后的行业重塑

此次价格危机实质是蛋鸡养殖业从 “量增” 向 “质升” 转型的必经阵痛。随着中小养殖户加速退出,规模化养殖占比将从目前的 65% 提升至 75% 以上,行业集中度提高将增强市场稳定性。

未来竞争焦点将转向品种优化(如高蛋氨酸蛋鸡)、疫病防控(如禽流感净化)和环保升级(如蛋鸡粪污资源化利用)。

值得关注的是,鸡蛋消费结构正在发生深刻变化。随着居民健康意识提升,富硒蛋、低胆固醇蛋等功能性鸡蛋需求年均增长 12%,这为差异化竞争提供了机遇。同时,预制菜产业的兴起,将推动工业用蛋需求占比从目前的 20% 提升至 30%,开辟新的增长极。

2025 年上半年的鸡蛋价格暴跌,是市场周期、供需错配与成本波动共振的结果,但其背后也孕育着行业升级的契机。

对于养殖户而言,短期需以 “活下去” 为首要目标,通过精细化管理和风险对冲熬过寒冬;长期则应把握消费升级趋势,向标准化、品牌化、智能化转型。

行业洗牌过后,留下来的企业将迎来更健康的市场生态和可持续的盈利空间。正如行业专家所言:“这既是一场危机,也是一次重塑产业格局的机遇。”

我们有理由相信,通过产业链上下游的协同努力,中国蛋鸡养殖业将在下半年逐步走出低谷,迈向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

点赞(0) 打赏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