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7日晚,多家A股生猪养殖企业披露了2025年4月生猪销售最新数据。在出栏量增加影响下,生猪养殖企业收入同比增长明显。

最近几日,国内猪价以盘整为主,五一小长假后,猪价上下“两难”,市场呈现僵持的局面!

4月上市猪企生猪销量同比大幅提升

牧原股份5月7日晚公告,2025年4月份,公司销售商品猪657.3万头,同比增长51.8%,商品猪销售均价14.66元/公斤,同比变动-0.95%。牧原股份4月份商品猪销售收入125.95亿元,同比增长53.42%。牧原股份表示,商品猪销量及销售收入同比增加,主要系公司生产经营规划及生产效率提升所致。

牧原股份此前披露,公司1—2月商品猪销售收入为204.22亿元,3月收入127.94亿元,算上4月,商品猪销售收入累计达到458.11亿元,累计商品猪销量接近2500万头。

温氏股份公告中披露了生猪和鸡产品4月份销售情况。生猪方面,温氏股份2025年4月销售生猪317.57万头,收入55.45亿元,毛猪销售均价14.92元/公斤,同比变动分别为27.9%、18.61%、-1.71%。

东瑞股份在公告中提到,2025年4月份,公司共销售生猪17.05万头,销售收入2.23亿元,环比上升24.56%;商品猪销售均价15.81元/公斤,环比上升2.83%。正虹科技2025年4月销售生猪1.12万头,销售收入979.64万元;销量同比增加109.24%、销售收入同比增加30.5%。

出栏重量或成为生猪市场的关键变量

展望后市,国投期货分析认为,生猪现货价格保持平稳,涌益数据显示4月样本能繁母猪存栏量环比增加0.4%。供应端来看,能繁母猪存栏量持续恢复至今年年初左右,未来生猪理论出栏量随时间推后逐步增加。钢联统计3月新生仔猪数量继续创新高,目前已达到2023年5月以来最高水平,预计9月生猪出栏压力较高。同时,今年以来生猪出栏体重持续上升,处在过去5年同期仅次于2021年的次高水平。随着肥标价差的持续收窄,以及夏季对大猪需求降低,肥猪出栏压力增大。

格林大华期货分析认为,短期来看,生猪出栏重量持续处于高位,供应压力仍待释放。春节以来,生猪肥标价差持续收窄。数据显示,肥标价差从春节后的1.2元/公斤持续收窄至5月6日的0.16元/公斤。进入5月,全国即将迎来高温天气,肥标价差有望进一步收窄,甚至由正转负,养殖端无法通过压栏来增加养殖利润,或从主动增重转为主动降重。截至5月1日,生猪周度出栏均重为126.24公斤,2024年同期为124.02公斤,2023年同期为122.5公斤,2022年同期为119.72公斤。从出栏重量来看,阶段性供给端压力仍在累积,预计随着养殖端加快出栏,肥标价差或出现倒挂,导致标猪价格震荡偏弱运行,5—6月生猪均价可关注14元/公斤的支撑位。投资者短期需关注猪价下跌后的二次育肥节奏、肥标价差、出栏体重等。

中期来看,2025年三季度供给仍较为充足,生猪价格强弱取决于二季度出栏重量能否下降。今年1—3月全国新生仔猪数量仍处于高位,对应未来6个月生猪供给仍较为充足。农业农村部数据显示,今年1月全国新生仔猪数量同比增长2.5%,2月同比增长超10%,对应三季度生猪供给同比明显增加。但是,2024年三季度生猪供给低于全年平均水平,因此今年三季度供给同比大幅增长属于正常现象,供给增长预期已被市场计价。当前市场关注的焦点在于7—9月猪价的波动区间。目前来看,若5—6月生猪出栏重量明显下降,则7—9月猪价将迎来阶段性上涨行情,但整体供给较为充足,上涨空间有限,可关注15.5元/公斤的压力位;反之,若5—6月生猪出栏重量仍持续在高位,供给压力后移,则7—9月猪价大概率难以上涨。

长期来看,2025年全年生猪出栏数量理论上是由2024年3月到2025年2月的能繁母猪存栏量决定的。官方数据显示,2024年能繁母猪存栏量从当年5月开始逐月递增,11月末达到4080万头,2024年12月到2025年2月能繁母猪存栏量分别为4078万头、4062万头、4066万头。因此,从能繁母猪存栏量来看,2025年3—9月的生猪出栏量预计环比递增,且10—12月生猪供给较为充足。在供需双增的情况下,今年四季度养殖端能否维持盈利、盈利空间如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生猪出栏重量。假设今年养殖端平均养殖成本为13.5元/公斤,全年平均猪价在14.5~15.5元/公斤。受益于今年养殖成本较低,预计今年全年仍有正常的养殖利润。

福建、江西地区生猪产业调研显示:养殖企业有压栏现象

值得注意的,4月中旬,徽商期货相关人员前往种猪资源优势较为明显的福建地区,以及生猪外调能力较强且二次育肥群体比较集中的江西地区进行走访调研,了解种猪、调运及二次育肥等产业链情况。以下为部分报告:

二次育肥补栏积极性提高

相关统计数据显示,2024年江西地区生猪出栏量为3035.6万头,在生猪市场占据相对重要地位。按照养殖模式划分,江西生猪养殖以公司加农户的放养模式为主,市场份额占比约45%,主要分布在赣州地区;自繁自养模式市场份额占比约25%,主要分布在吉安、抚州、赣州地区;二次育肥和外购仔猪育肥市场份额占比均为15%左右,其中二次育肥群体主要分布在宜春、新余、吉安等地区。江西是国内重要的二次育肥大省。

调研中笔者了解到,受检疫票检查趋严影响,江西贸易商生猪调运以省内猪源为主,少部分为价格合适且可以开A票的外围猪源。其中,仔猪调运会保证一定期限内一定的成活率,二次育肥猪调运基本可以保证100%的成活率。除了调运二次育肥猪源外,贸易商本身也是二次育肥的主要参与者,他们主要是租赁场地或与有养殖场地的人合作进行二次育肥,灵活性较强。贸易商进行二次育肥具有明显优势,一方面,其价格获取渠道广,能及时了解市场价格变动;另一方面,他们在猪源采购和销售渠道上也有一定的优势。

二次育肥猪进出栏节奏方面,往年平均3~4批次/年,单批次养殖周期1~2个月。今年春节后因肥标价差较大,出现一波相对集中的二次育肥进场。进入3月份后,因为检疫票检查严格,肥猪外调受限,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二次育肥的补栏节奏。据了解,贸易商进场补栏二次育肥猪,不关注生猪品种,主要看毛猪价格,另外,与饲料销售压力也有一定关系(贸易商除调运生猪外,还做饲料销售生意)。如果饲料销售有压力,贸易商会补栏,不过大规模补栏二次育肥猪的情况很少。今年清明节前二次育肥群体进场比较理性,仅陆续零散补栏,二次育肥市场较平稳,生猪现货市场价格仅提升0.1~0.2元/斤(往年同期猪价能提升1元/斤)。清明节后二次育肥开始上量,市场情绪提升明显,二次育肥进场对现货价格的抬升幅度也有所加大。江西上高地区因设备比较落后,二次育肥养殖场较多,且以散户为主。

与往年相比,今年二次育肥的补栏均重偏小,往年以95~110公斤/头为主,但今年二次育肥猪补栏体重集中在120~125公斤/头,主要原因是猪品种升级导致料肉比下降,且饲料价格处于低位,养殖效益较高,集团企业不愿意出售小标猪,小标猪供应减少。

此外,今年春节后,受肥标价差较高、饲料价格相对偏低影响,饲养大体重猪经济效益上行,且受最优养殖效益推动,集团企业出栏均重较2024年明显提高,市场整体大猪存栏量偏高。江西上半年大肥猪消费量相对偏低,大肥猪消费区域主要在上饶、九江、景德镇等地,所以肥标价差逐步缩窄,基本在0.1~0.2元/公斤区间,肥猪增重利润缩减较快。

【版权说明】来自:中国养猪网(编辑:路遥)、期货日报、证券日报等。猪博士平台转载的文章均已注明来源、猪博士平台原创文章其他平台转载须注明来源,特别说明的文章未经允许不可转载。我们发布的文章仅供养猪人学习参考,不构成投资意见。如有不妥,请联系客服删除。

点赞(0) 打赏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