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五一备货需求与二次育肥投机性入场共同推高生猪价格,当前全国生猪外三元均价已突破15.07元/公斤(7.535元/斤),北方单日最高涨幅达0.3元/斤,多地标猪成交价直逼8元/斤关口。短期内市场看涨情绪强烈,价格或进一步上探,并存在破8元/斤甚至冲击9元/斤的可能。
2024年,猪流行性腹泻全年发病数高达21万余头,病死数达4.1万余头。按照2024年全年生猪出栏均价16.7元/公斤计算,仅猪流行性腹泻这一种疫病,因病死猪只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就超过1千万元。2025年,仅一季度猪流行性腹泻发病数就高达79366头,同比增长58.44%。在猪流行性腹泻高发期,养殖场为了防控疫情,每头猪的防疫成本增加了50元左右。对于一个存栏1万头猪的养殖场来说,仅防疫成本就增加了50万元。
未来生猪养殖疫病防控的重点应放在加强监测预警、提高生物安全水平和提升养殖户防疫意识等方面。
月内二次暴涨启动!五一备货+二育抄底,15元/公斤只是开始!破8冲9不是梦!
一、当前行情速递
价格表现
北方主产区(辽宁、河北等地)标猪成交价已突破7.5元/斤,浙江、广东高价区接近7.8元/斤,屠宰企业加价0.3元/公斤仍难缓解收猪压力。
二次育肥采购价溢价显著,东北、山东等地标猪成交价达8元/斤,分流市场适重猪源。
区域分化加剧
北方因二育抢购和集团场缩量(完成度不足60%)导致供应紧张,屠宰场开工率下滑至75%。
南方受终端消费疲软制约,白条走货量仅环比增长5%,涨幅弱于北方。
二、核心驱动因素
供应端人为收紧
散户压栏比例超30%,大猪(140公斤以上)存栏占比达40%,标猪流通量锐减。
集团猪企主动缩量挺价,叠加饲料成本高位(豆粕3518元/吨),中小养殖户被迫减缓出栏节奏。
需求端短期爆发
五一备货周期启动:屠宰企业开工率提升至27.8%,鲜品白条走货量增长,餐饮业备货需求释放。
二次育肥投机性入场:北方游资抄底标猪赌后市,外购仔猪育肥利润达500-700元/头,刺激补栏规模扩大。

政策与情绪共振
国家冻猪肉收储(累计2.27万吨)释放稳价信号,养殖户看涨预期强化。
资本市场炒作升温,养殖类股票上涨进一步推高市场信心。
三、后市潜力与风险
短期走势预测
4月19-25日:北方标猪价格或冲击8元/斤(折合16元/公斤),南方跟涨至7.8-8.2元/斤。
五一节前窗口期:屠宰企业保量需求支撑价格,但需警惕节后消费回落导致的回调压力。
上行潜力
若二育持续入场且压栏比例维持高位,标猪流通偏紧格局延续,价格或阶段性突破9元/斤。
主要风险
压栏大猪集中出栏:140公斤以上肥猪存栏占比高,若价格触顶后抛售,可能引发踩踏式下跌。
消费端接受度有限:白条批发市场已现“价涨量跌”,终端对高价猪肉的抵触情绪或压制涨幅。

四、操作建议
养殖户:分批出栏标猪锁定利润,避免过度压栏至140公斤以上;关注集团场出栏节奏,防范节后回调风险。
二次育肥主体:控制补栏成本(建议低于14.5元/公斤),灵活调整育肥周期以应对价格波动。
当前市场处于“情绪驱动”与“供需博弈”关键期,破8元/斤具备基本面支撑,但需警惕投机性行为放大的价格波动风险。
2025年一季度猪流行性腹泻发病数同比增长58.44%!2024年发病数高达21万余头,全国猪疫病流行趋势分析→
全国猪疫病流行现状
2024年,猪流行性腹泻在二类动物疫病中发病数始终居高不下,多次位居首位。1月发病15251头,病死 3195;3月发病20102头,病死6476头;9月发病 22649头,病死3748头。2025年,仅一季度猪流行性腹泻发病数就高达79366头,同比增长58.44%。其发病数在不同月份虽有波动,但总体处于较高水平,病死率也相对较高,对养猪业造成了沉重打击。猪流行性腹泻主要通过接触感染和消化道传播,在冬季和早春季节,由于气温较低,猪群的抵抗力下降,加上养殖场的通风条件较差,病毒更容易在猪群中传播。
从地域分布来看,猪流行性腹泻在河南、山东、四川等养猪大省发病较为集中。这些地区养猪业发达,养殖密度大,一旦疫情爆发,传播速度快,影响范围广。
猪流感在2024年10月发病7572头,病死732头;11月发病6250头,病死630头;10月发病4993头,病死 561头。猪流感是一种由猪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主要通过空气飞沫传播。在秋冬季节,气温变化大,猪群的抵抗力下降,容易感染猪流感病毒。从地域分布来看,猪流感在东北、华北等养猪大省发病较多,这些地区冬季寒冷,猪群的抵抗力较弱,容易感染猪流感病毒。
猪疫病流行趋势分析
季节性变化规律:猪流行性腹泻在冬春季节高发,这与该疫病的传播特性和猪群的生理状态密切相关。冬春季节气温较低,猪群的抵抗力下降,病毒在低温环境下存活时间延长,且养殖场为了保暖往往会减少通风,导致猪舍内空气流通不畅,病毒更容易在猪群中传播。春季是猪群繁殖和幼猪出生的高峰期,幼猪的免疫系统尚未发育完全,对猪流行性腹泻病毒的抵抗力较弱,容易感染发病。有研究表明,在冬春季节,猪流行性腹泻的发病率比其他季节高出30%-50%。

地域分布差异:猪流行性腹泻在河南、山东、四川等养猪大省的发病情况较为突出。这些地区养猪业发达,养殖密度大,一旦有猪只感染猪流行性腹泻病毒,疫情很容易在猪群中迅速传播。部分养殖场的卫生条件较差,防疫措施不到位,如粪便处理不及时、消毒不彻底等,也为病毒的传播提供了条件。这些地区的生猪交易频繁,动物流动量大,增加了病毒传播的风险。
流行趋势预测:猪流行性腹泻在冬春季节仍将是养猪业面临的主要威胁之一。随着养猪业规模化程度的不断提高,猪群的密集度增加,一旦疫情爆发,传播速度将更快,影响范围将更广。如果养殖场的生物安全措施不到位,如人员、车辆、饲料等的消毒不彻底,猪流行性腹泻病毒很容易在猪群中传播。气候变化也可能对猪流行性腹泻的流行产生影响,如气温异常波动、湿度变化等,可能导致猪群的抵抗力下降,增加感染的风险。
未来动物疫病防控的重点应放在加强监测预警、提高生物安全水平和提升养殖户防疫意识等方面。建立健全动物疫病监测体系,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如大数据、物联网等,实现对动物疫病的实时监测和预警,及时发现疫情隐患。养殖场应加强生物安全管理,严格执行人员、车辆、饲料等的消毒制度,防止病毒的传入和传播。加强对养殖户的培训和宣传,提高他们的防疫意识和技能,使其能够自觉遵守防疫规定,积极配合防控工作。还需要加强国际合作,共同应对动物疫病的跨国传播,分享防控经验和技术,提高全球动物疫病防控水平。
猪疫病对养猪业的经济影响
直接经济损失:2024年,猪流行性腹泻全年发病数高达21万余头,病死数达4.1万余头。按照2024年全年生猪出栏均价16.7元/公斤计算,仅猪流行性腹泻这一种疫病,因病死猪只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就超过1千万元。这些数据充分显示了动物疫病对畜牧业的直接经济冲击。
间接经济损失:疫病的流行会导致养殖成本显著增加。为了防控疫病,养殖场需要增加防疫物资的采购,如消毒剂、疫苗等,还需要加强养殖环境的消毒和监测,这都增加了养殖的成本。在猪流行性腹泻高发期,养殖场为了防控疫情,每头猪的防疫成本增加了50元左右。对于一个存栏1万头猪的养殖场来说,仅防疫成本就增加了50万元。
疫病的暴发会导致畜产品价格波动,影响市场供应。当某种动物疫病大规模暴发时,消费者对相关畜产品的信心会受到影响,导致市场需求下降,价格下跌。
食品安全隐患:动物感染疫病后,其体内可能会残留病原体、毒素或药物,这些有害物质会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危害消费者的健康。在猪瘟疫情中,患病猪只的肉品可能携带猪瘟病毒,如果未经严格检验检疫就流入市场,消费者食用后可能会感染猪瘟病毒,导致发热、腹泻等症状,严重影响身体健康。

防控政策与措施
为有效防控动物疫病,国家和地方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与措施,涵盖免疫、监测、消毒等多个方面。以猪口蹄疫免疫为例,养殖场会在仔猪出生后30-40天进行首次免疫,60-70天进行加强免疫,以后每隔4-6个月进行一次免疫。在免疫过程中,严格按照疫苗使用说明进行操作,确保疫苗的质量和免疫效果。同时,加强对免疫效果的监测,定期采集畜禽血液样本进行抗体检测,对免疫抗体不合格的畜禽及时进行补免。
在监测方面,建立了全面的动物疫病监测体系,包括主动监测和被动监测。主动监测通过定期采集动物样品进行实验室检测,及时发现潜在的疫情风险。各地兽医实验室按照规定的监测频率和采样数量,对重大动物疫病进行监测。被动监测则依靠养殖场户、兽医人员等报告动物疫病的发生情况,及时掌握疫情动态。建立了疫情报告制度,要求养殖场户在发现动物疫病后,立即向当地畜牧兽医部门报告,畜牧兽医部门接到报告后,及时进行核实和处置。
消毒是切断动物疫病传播途径的重要措施。养殖场定期对养殖环境、养殖设备、运输工具等进行消毒,减少病原体的存活和传播。使用合适的消毒剂,如过氧乙酸、戊二醛等,按照规定的浓度和方法进行消毒。在非洲猪瘟防控中,养殖场对猪舍、饲料槽、饮水器等每天进行消毒,对进出养殖场的车辆进行严格的消毒和冲洗,防止病毒传入和传播。还加强对畜禽交易市场、屠宰场等重点场所的消毒工作,定期对市场摊位、屠宰设备等进行消毒,保障动物产品的质量安全。

【版权说明】来自:中国养猪网(编辑:春夕)、综合农业农村部、网络整理等。猪博士平台转载的文章均已注明来源、猪博士平台原创文章其他平台转载须注明来源,特别说明的文章未经允许不可转载。我们发布的文章仅供养猪人学习参考,不构成投资意见。如有不妥,请联系客服删除。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