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美贸易摩擦持续升级的背景下,中国农产品进口策略呈现双向调整:一方面加速关键品类的供应链多元化,另一方面通过协议创新强化非美供应渠道。

这种结构性转变在近期大豆与猪肉贸易中尤为显著,折射出全球地缘政治波动下中国保障粮食安全的战略路径。

01  大豆采购的“南美转向”与供应链重塑

本周中国压榨商对巴西发起40船、240万吨大豆的集中采购,相当于月均进口量的三分之一,创下同期采购纪录。

这一动作打破季节性常规——尽管南美大豆通常在每年2月后主导出口市场,但今年5-7月装运期的采购速度和规模远超往年。这一举动背后,价格机制成为了关键驱动力:

巴西大豆CNF价回落至510-520美元/吨,而叠加25%惩罚性关税的美豆到岸成本突破550美元/吨,价差优势推动商业采购加速向南美倾斜。

二季度3150万吨的到港预期(5月1200万吨、6月1100万吨)将显著改善国内供应,但也延续了美豆份额萎缩的趋势——其在中国进口总量中的占比已从2017年的57%降至2023年的34%,目前仅靠国家储备机构的小规模采购维持市场平衡。

这波大豆狂购对咱们养猪成本影响巨大!二季度大豆集中到港后,豆粕供应量会暴增,价格大概率会松动。但别高兴太早——压榨厂利润现在还在150-200元/吨的高位,等供应上来了,他们可能先降价清库存抢市场。

建议养殖户多关注饲料市场,可以抓住中下旬价格回调的时机分批进货。另外,巴西大豆蛋白含量比美豆低1-2个百分点,饲料配方可能要微调,别让猪只长膘不涨肉!

02  肉类进口的“欧洲突破”与成本博弈

西班牙成为中国肉类多元化战略的核心支点。新签署的协议不仅首次开放西班牙猪肚输华,还新增14家注册加工厂(总数达89家),超过美国现有准入企业数量。

2024年西班牙猪肉进口量达54.1万吨,占中国猪肉进口总量的23.7%,稳居最大供应国。相比之下,美国猪肉因额外10%关税导致到岸成本增加1.5元/公斤,进口量同比骤降40.3%,份额收缩至17.9%。

这一调整背后存在显著成本差异:西班牙猪肉到岸价1.8-2.0美元/kg,较美国含税价低20%,而巴西凭借3.5雷亚尔/kg(约0.65美元/kg)的成本优势,正成为潜在增长极。

进口猪肉这波操作,简直是给咱们本土养殖户“上强度”!西班牙猪肚进来直接冲击火锅食材市场,而他们的后腿肉价格比国产白条肉还低。

有条件的朋友可以和屠宰场谈谈协议,锁定部分出栏价;或者转型特色黑猪或土猪养殖,避开与进口猪肉的正面厮杀!

03  贸易摩擦下的供应链韧性建设

大豆和猪肉这两大品类的进口调整,共同指向供应链抗风险能力的提升。

大豆领域通过南美物流体系优化(如4月下旬集中到港与新增冷库配套)降低中断风险;肉类进口则借助准入标准创新(如西班牙樱桃采用区块链溯源实现48小时通关)提高效率。

数据印证趋势:5月船期大豆采购完成率已达83%,6-8月采购量阶梯式递减(570万、180万、30万吨),反映企业对远期供需的审慎预判。

当前策略既维持战略储备采购平衡市场波动,又通过多元化布局掌握议价主动权,这种“双轨并行”模式或将成为全球农产品贸易格局重构的典型样本。

对咱们养猪人来说,生存法则就八个字—— “外盯政策,内抠成本”。大豆和猪肉的进口变局既是挑战也是机遇,关键在于能否把国家层面的战略调整,转化成自己猪场降本增效的具体动作。活下去,等下一个周期高峰!

【版权说明】来自:中国养猪网(编辑:寒声)等。猪博士平台转载的文章均已注明来源、猪博士平台原创文章其他平台转载须注明来源,特别说明的文章未经允许不可转载。我们发布的文章仅供养猪人学习参考,不构成投资意见。如有不妥,请联系客服删除。

点赞(0) 打赏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