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第二场“部长通道”在人民大会堂举行。农业农村部部长韩俊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粮食的产需还有一定的缺口,主要是缺饲料粮,所以说还需要通过进口来平衡国内粮食的供求。

中国粮食安全整体处于紧平衡状态,口粮(稻谷和小麦)长期自给率超95%,谷物(不含大豆)自给率保持在90%以上,这无疑是令人骄傲的成绩。但我们也面临严峻挑战,粮食产需存在饲料粮缺口问题,饲料粮安全成为新焦点。

01   饲料粮缺口:问题从何而来?

截至2025年初,中国在粮食安全方面面临多重挑战。回顾2022年,全国粮食表观消费总量达到了8.34亿吨,其中饲料用粮的需求量首次超过了口粮,并与工业用粮共同占据了总需求的60%-65%。

到了2024年,粮食产量成功突破了1.4万亿斤大关,政府设定了本年度保持该产量水平的目标,体现了对粮食安全保障的决心和面对挑战的压力。

粮食安全问题中存在结构失衡的现象,尤其是蛋白质供应短缺的问题尤为突出。饲料消耗占粮食总消费量的47%,而国内生产的大豆等主要蛋白质来源,在扣除居民消费后难以满足饲料行业的需求,导致能量和蛋白之间结构不平衡的问题加剧。

需求猛增,土地承压: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对肉蛋奶等高营养价值食品的需求增长,促进了养殖业的发展,同时也使得饲料粮的需求迅速增加。然而,由于我国人口基数庞大,加之城镇化、工业化进程中的耕地面积持续减少,“人多地少”的矛盾进一步限制了饲料粮的供给能力,土地资源与不断增长的需求之间的紧张关系日益显著。

大豆进口依赖度加深也是一个重要问题。曾经是大豆出口国的中国,现在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大豆进口国。2022年,中国进口大豆量达到9108万吨,超过全球贸易量的60%。国产大豆多为非转基因品种,主要用于食品加工,难以进入饲料市场,从而增加了对进口大豆的依赖。

玉米供应也面临着危机。规模化养殖的增长使玉米需求大幅上升,同时国家临储玉米库存的耗尽更加剧了供应紧张的局面。尽管通过拓展巴西等新进口来源以实现多元化进口,但中美贸易摩擦和俄乌冲突等因素仍对玉米进口渠道造成了影响,给稳定供应带来了不确定性和挑战。

02   破局之路:多管齐下保安全

政策导航,战略为先:近年来,中央一号文件连续四年聚焦粮食安全与种业发展,2022年明确提出“提升大豆油料产能”的目标,2023年进一步强调“扩种大豆油料”,2024年则要求“加速推进种业振兴行动”。至2025年,更是着重指出要“深入实施粮油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行动”,并“采取多种措施巩固大豆扩种成果”。

农业农村部部长韩俊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农业农村部门将坚决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指示,遵循党中央、国务院的部署,深入践行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的战略,坚持产量与产能并重、生产与生态并行、增产与增收并举,全力确保全年农业和粮食的丰收。

农业深耕,科技助力:在稳定耕地面积的同时,严守耕地红线,严格确保耕地占补平衡,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现象;通过充分利用盐碱地、坡地等资源,全面实施“粮改饲”政策,提高单产;积极培育大豆新品种,提升农产品品质;加大农业科技投入,支持转基因大豆和玉米的种植,利用科技手段保护黑土地,从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入手,全面提升粮食产能。

资源深挖,增效节流:充分利用粮油及其副产物作为饲料资源,减少粮食在收购、存储等环节的损失;推广低蛋白日粮的精准养殖技术;利用黑水虻处理农业废弃物;恢复并提升油菜产能,通过高效利用和深度挖掘现有资源,提高粮食的利用效率。

多元探索,突破依赖:实施饲料蛋白来源的多元化替代战略,向微生物寻求蛋白资源;发展细胞培养肉技术,开拓新的饲料蛋白来源,打破对传统饲料粮的过度依赖。

政策保障,收益稳固:切实落实强农惠农富农政策,针对农产品价格波动出台相应调控政策,保障农民种粮的基本收益;统筹国内农业生产和农产品进口,推动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价格保持合理水平,既激发农民的种粮动力,又确保市场的稳定。

国际合作,共谋发展:积极拓展国际合作领域,如与俄罗斯等国家加强大豆产业的合作,充分利用国际资源和市场,拓宽粮食供应渠道,共同推动全球农业的发展。

03   农村农业部曝光假兽药

【版权说明】来自:中国养猪网(编辑:寒声)、综合农业农村部、央视网、网络整理等。猪博士平台转载的文章均已注明来源、猪博士平台原创文章其他平台转载须注明来源,特别说明的文章未经允许不可转载。我们发布的文章仅供养猪人学习参考,不构成投资意见。如有不妥,请联系客服删除。

点赞(0) 打赏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