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猪价持续下行,养猪业陷入供需失衡与成本压力交织的复杂困局。据农业农村部监测,2025年第9周(2025年2月24—28日),每公斤生猪15.62元,环比跌1.1%,为连续4周下跌。猪价缘何连续走低?业内人士该如何应对当下困境?未来市场走势又将如何?

多重因素叠加,猪价下行压力大
新牧网指数显示,进入2025年,猪价整体呈下降态势。其连续走低主要源于以下四大因素:

第一,产能过剩。农业农村部猪肉全产业链监测预警首席分析师朱增勇研究员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供给是主导因素,当前生猪出栏量处于高位。农业农村部监测数据显示,1月份全国生猪出栏量环比增长7.9%,同比增长6.1%。此外,能繁母猪存栏量仍高于正常保有量,产能去化缓慢,长期供应压力未减。1月末,全国能繁母猪存栏量4062万头,即将超出105%的产能调控绿色合理区间。这意味着在未来一段时间内,生猪市场供应将持续保持充裕状态,对猪价形成压制。

第二,季节性需求疲软。春节后猪肉进入消费淡季,居民家庭消费需求有所减少。“消费淡季,季节性下跌是最近猪价下跌的原因之一。”农业农村部生猪产业监测预警首席专家王祖力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分析。在这一时期,消费者对于猪肉的采购频率和采购量均明显下降,市场需求端的疲软使得猪价缺乏上涨动力。

第三,养殖端出栏节奏调整。规模猪企前期为完成出栏计划加速生猪销售,叠加散户抛售行为,导致市场短期供应激增。记者统计,18家上市猪企2024年12月比11月多出栏近330万头。同时,部分养殖户对下半年行情预期较高,选择外购高价仔猪补栏,加剧了当前供应过剩压力。朱增勇分析,近期仔猪价格上涨反映出补栏积极性较高。补栏行为虽然着眼于未来市场,但在当下却使得生猪供应结构失衡问题更为严峻。

第四,饲料成本上涨挤压利润空间。豆粕、玉米等饲料原料价格大幅上涨,推高养殖成本。其中,豆粕价格从2025年1月的2800元/吨最高涨至4000元/吨,玉米价格也持续攀升,进一步压缩养殖端盈利空间。部分养殖户为缓解成本压力,选择短期内增加出栏量。惠州市博罗县顺尔昌生态农牧有限公司总经理黄碧东感慨道:“行情不佳时,养猪赚的钱都用来还饲料厂了。” 饲料成本的上升不仅影响了养殖户的经济效益,还促使他们调整出栏策略,进而对猪价产生负面影响。

可见,近期猪价下跌是供需错配、季节性消费淡季、成本压力以及市场行为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猪价处于弱势震荡期,养殖场户切勿压栏堵行情
面对当前下跌的猪价,养殖场户应如何有效应对?

朱增勇建议,猪价处于弱势震荡期,特别是在饲料原料价格反弹的背景下,建议及时出栏,避免压栏。

王祖力提醒,养殖场户要顺时顺势出栏,不要压栏赌行情,同时养好猪、防好病、做好增效降本工作。

“猪价与饲料无法掌控,只能提高自身生产成绩,降低饲养成本。养好猪同时卖好价。”黄碧东分享自身经验,首先要降低饲料不必要的浪费,产房仔猪教槽料贵,仔猪喜好拱料,日常饲养工人要少量多餐添加;其次,饲料添加膳食纤维替代麸皮,怀孕母猪有饱感并减少起卧躁动感;最后适时驱虫,不要让体内寄生虫夺取利润。

后市行情有望改善,但仍需谨慎看待

后市行情究竟会峰回路转还是继续走低?

温氏股份在3月4日发布投资者关系活动记录表中表示,综合来看,预计2025年猪价表现可能略低于2024年平均价格。

“短期内猪价偏弱震荡,下半年有望季节性小幅上涨。”王祖力分析,今年猪价全年均价预计低于去年,估计二季度前后可能出现阶段性亏损风险,但从全年来看,养殖端盈利的可能性仍大,呈现微利状态。

朱增勇持同一观点,今年上半年可能亏损,全年保持微利。短期来看,猪价仍然弱势震荡,但大幅下跌可能性较小,二季度会缓慢回升。

总体而言,尽管下半年猪价存在上涨预期,但养殖场户仍需密切关注市场动态,合理调整养殖策略,以应对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

点赞(0) 打赏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