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猪价变动分析

近年来,生猪价格一直呈现出较大的波动性,2024年的猪价走势也不例外,其特征表现为“淡季不淡,旺季不旺”。从二季度开始,猪价逐步上涨,涨势一直持续到三季度中旬,最高价格突破21元/公斤。然而,之后猪价开始震荡下跌,连续跌破多个价格关口。进入12月,本应进入消费旺季的猪肉市场,腌腊与春节备货需求共同刺激消费端,却未能有效支撑猪价,猪价跌破16元/公斤,较8月高点累计回撤约23.8%。

截至12月16日,国内生猪价格报16.04元/公斤,环比下跌1.47%,创下今年5月下旬以来的最低水平。这一情况与往年相比较为罕见,往年猪价在年末下跌的情形较少。2024年猪价的中枢价格约为16.8元/公斤,是2021年以来表现最好的年份,同时今年处在低位饲料原材料价格带来的行业养殖成本红利期。然而,自8月中旬以来,猪价震荡下行,投资者对上市猪企盈利“缩水”的担忧加剧。

生猪期货市场的表现也反映了市场对猪价中期看空的预期。12月16日,生猪LH2503主力合约开盘报13090元/吨,收盘跌1.15%,报12925元/吨,周线四连阴,并创下2022年4月8日以来的新低。机构近期发布的生猪期货研报中,多数观点对猪价持看空态度,认为生猪供应增加,需求改善有限,导致猪肉价格中期承压。

2. 母猪存栏情况

母猪存栏量是决定未来生猪供应的重要因素之一。2024年母猪存栏量自3月份开始步入上升通道,虽然9月底环比出现短暂由正转负,但后续再度上扬,11月底更是攀升至年内最高水平。截至2024年11月末,监测的196家样本企业能繁母猪存栏量达到893.7万头,较1月增加13.87%,同比增幅12.94%。

具体来看,2024年5月份能繁母猪存栏量开始回升,从3986万头增至11月份的4080万头,预计12月份仍呈增势。母猪存栏量的增加意味着未来数月生猪供应将稳步增长。能繁母猪存栏量的上升,在生猪市场激起层层涟漪,这种趋势如同投入湖面的巨石,经过约10个月的传导,在2025年上半年开始逐步显现效果。

3. 养猪利润变化

养猪利润的变化受多种因素影响,其中猪价和饲料成本是决定养猪利润的关键因素。2024年,养猪利润经历了较大的波动。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24年12月全国猪粮比价为7.73,环比上涨1.31%,结束连续3个月的环比下跌。生猪养殖头均盈利约为177元,较11月显著下降。农业农村部公布的数据显示,2024年11月份规模养殖生猪每头净利润289元,环比下降33.4%;散养生猪每头净利润189元,环比下降43.2%。

养猪利润大幅下滑的背后,主要是生猪均价大幅下降。然而,饲料价格的同步下降部分缓解了养猪企业的压力。多家饲料公司宣布畜禽饲料降价,12月份以来,已经有多家饲料企业宣布猪饲料降价50-100元/吨。原料供应充足的局面下,对饲料降价持续利好。即便如此,养猪企业对2025年的经营形势普遍不太乐观,纷纷树立新的降本目标。

4. 猪企IPO进展

近年来,随着生猪养殖行业的规模化趋势愈发显著,大型养殖企业凭借雄厚资金、前沿技术与完善产业链,逐渐成为市场主导力量。这些企业在扩大生产规模的同时,也在积极寻求通过IPO融资,以进一步巩固市场地位。

然而,猪企IPO的进展并非一帆风顺。受猪价波动、疫情等因素的影响,猪企的盈利状况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猪企IPO的进程。尽管如此,一些头部猪企仍凭借较强的抗风险能力和盈利能力,成功实现了IPO。这些企业通过资本市场融资,进一步增强了资金实力,为未来的扩张提供了有力支持。

5. 猪价未来走势

展望2025年,猪价走势仍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从供应方面来看,随着2024年下半年以来母猪产能的增长,2025年生猪供应增多已成定局。能繁母猪存栏量从今年5月开始反弹,存栏规模恢复至4000万头以上水平。若消费需求与今年持平,明年猪肉中枢价格可能不及今年。

然而,需求方面也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随着人口结构的变化和消费习惯的改变,猪肉消费需求也在发生变化。老龄化社会使老年群体饮食偏好清淡,对猪肉消费增速放缓;年轻群体追求便捷、多元,预制猪肉产品、即食火腿香肠需求渐涨。这些变化将对猪价走势产生一定影响。

此外,饲料价格的变化也将对猪价产生影响。如果饲料价格低位反弹,那么养猪业就会陷入“成本难降”的困境;而如果饲料价格低位下探,那么即便生猪供应增多,大部分人应该也能实现整体盈利。综合来看,2025年猪价走势将受到多种因素的共同影响,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

6. 养猪产业规模

近年来,我国养猪产业规模不断扩大,规模化养殖成为主流趋势。大型养殖企业凭借雄厚资金、前沿技术与完善产业链,逐渐成为市场主导力量。这些企业通过不断优化猪舍环境、精准营养配方以及智能养殖管理系统,实现生猪养殖的高效、稳定产出。

与此同时,中小散户面临更大的生存压力,部分被迫退出或转型,进一步促使市场集中度提升。这种规模化趋势有利于提高整体供应稳定性,能依据市场动态精准调控出栏量。同时,也改变了市场竞争格局,使供应调控更趋集中化。

然而,规模化养殖也带来了一定的挑战。一方面,规模化养殖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和技术,对企业的经营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另一方面,规模化养殖也加剧了市场竞争,使企业面临更大的经营风险。因此,养猪企业在扩大规模的同时,也需要注重提高经营效率和管理水平。

7. 猪肉消费情况

猪肉是我国居民的主要肉类消费品之一,其消费情况对猪价走势具有重要影响。近年来,随着人口结构的变化和消费习惯的改变,猪肉消费需求也在发生变化。

老龄化社会使老年群体饮食偏好清淡,对猪肉消费增速放缓。年轻群体追求便捷、多元,预制猪肉产品、即食火腿香肠等方便食品需求渐涨。同时,品牌猪肉受到越来越多消费者的青睐,如黑猪肉因肉质鲜美、营养丰富,市场售价常高于普通猪肉。

此外,餐饮行业和食品加工行业也是猪肉消费的重要领域。餐饮行业复苏为猪肉需求注入动力,火锅店、中餐厅大量采购五花肉、排骨等食材制作招牌菜品。食品加工行业是猪肉消耗大户,火腿肠、腊肉、肉松等产品需求持续增长。

综合来看,猪肉消费需求在结构调整下保持平稳变化。然而,受宏观经济等因素的影响,猪肉消费需求也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因此,养猪企业在制定生产计划时,需要密切关注消费市场的变化,以更好地满足市场需求。

8. 生猪育肥周期

生猪育肥周期是决定生猪供应节奏的重要因素之一。一般而言,能繁母猪怀孕期约为4个月,仔猪育肥至出栏体重通常需要6个月左右,整体生猪生长周期大致在10个月。

生猪育肥周期的长短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品种、饲养环境、饲料质量等。不同品种的生猪育肥周期存在差异,优良品种的生猪生长速度快,育肥周期相对较短。饲养环境和饲料质量也对生猪育肥周期产生影响,良好的饲养环境和优质的饲料可以促进生猪的生长和发育,缩短育肥周期。

然而,生猪育肥周期并不是越短越好。过短的育肥周期可能导致生猪生长不充分,肉质较差,影响市场竞争力。因此,养猪企业在制定生产计划时,需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合理安排生猪育肥周期,以确保生猪的生长发育和产品质量。

同时,生猪育肥周期也需要与市场需求相适应。在市场需求旺盛时,可以适当缩短育肥周期,增加生猪供应量;在市场需求低迷时,可以适当延长育肥周期,减少生猪供应量。通过合理调整生猪育肥周期,可以更好地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提高养猪企业的经济效益。

综上所述,猪行业面临着多种因素的影响和挑战。养猪企业需要密切关注市场动态和消费需求的变化,合理规划产能和生产计划;同时加强内部管理和技术创新,提高经营效率和管理水平;以更好地应对市场变化和挑战,实现可持续发展。

点赞(0) 打赏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