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国内生猪市场迎来一波迅猛上涨行情,引发行业广泛关注。截至10月下旬,全国猪价在短短10天内累计上涨达0.9元/公斤,月内涨幅超过8%,市场情绪被迅速点燃。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标猪与肥猪之间的价格差距持续扩大,部分地区甚至突破1元/斤,大体重生猪成为抢手货,‘一猪难求’的现象在多地显现,一场由需求驱动的行情正在上演。
  据猪场动力网监测数据显示,10月24日,全国标准体重生猪(约110-125公斤)平均价格已达11.79元/公斤,较前一日微涨0.02元/公斤。区域方面,东北地区表现尤为突出,黑龙江猪价报12.5元/公斤,领跑全国;南方多数省份也呈现普遍跟涨态势。更引人关注的是,不同体重段生猪的价格涨幅出现明显分化——标准体重猪源每公斤上涨0.15至0.3元,而125至140公斤的大体重猪涨幅已达到0.2至0.4元,反映出市场对大猪的强烈需求。
  本轮猪价上涨的背后,二次育肥群体的大规模入场成为关键推手。据多地市场反馈,部分主产区二次育肥收购占比高达70%至80%,大量截留本应流入屠宰环节的标猪资源,直接与屠宰企业形成‘抢猪’局面。与此同时,养殖户压栏惜售情绪升温,尤其是在东北地区,散户普遍选择延后出栏,期待更高价位,进一步加剧了中大猪供应紧张的局面,推动价格节节攀升。
  随着南北气温显著下降,猪肉季节性消费逐步回暖,尤其是厚膘猪肉的需求明显回升,市场对大体重肥猪的青睐度大幅提升。目前,广西地区350斤左右的肥猪报价已达6.5元/斤,400斤以上的超大肥猪更是飙升至6.9元/斤;广东、云南等地280至300斤的大猪已十分紧缺,350斤以上猪源几乎‘一猪难寻’,个别区域400斤左右的肥猪成交价一度触及7元/斤,大猪俨然成了市场的‘香饽饽’。
  面对当前火热行情,不少养殖户陷入两难抉择:是继续压栏博取更高收益,还是趁势出栏落袋为安?一方面,随着年底腌腊季的临近,肥猪需求有望进入传统高峰期,在市场情绪支撑下,猪价仍有进一步上行空间;另一方面,风险也在悄然积聚。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研究员、农业农村部猪肉全产业链监测预警首席分析师朱增勇指出,10月中旬的猪价可能已是全年低点,后续存在反弹基础,但并不意味着行情将一路高歌。
  首先,当前大型养殖企业的出栏计划仍处于高位,整体供应压力并未根本缓解。一旦价格上涨刺激集中出栏,或年底冲量放量,市场可能面临回调风险。其次,尽管眼下大猪紧缺,但从基本面看,供应并未真正减少。国家统计局最新数据显示,三季度末全国生猪存栏量高达4.368亿头,同比增加986万头;能繁母猪存栏4035万头,仅环比微降0.2%。这意味着当前的‘缺猪’更多是出栏节奏的阶段性错配,极有可能在2至3个月后演变为供应过剩。
  此外,饲养大猪本身也伴随着不小的风险。虽然当前肥猪价格高企,但其后期饲料转化效率下降,饲养周期延长,成本持续累积。业内专家提醒,如今养大猪本质上是在‘赌价差’,而非‘赌增重’,若后期价格回落,头均亏损可能比正常出栏更为严重。因此,面对眼前的市场热潮,养殖户需保持理性,科学评估自身资金、饲料和风险承受能力,避免盲目跟风,方能在波动中把握真正的盈利机会。
【版权说明】猪博士平台转载的文章均已注明来源、猪博士平台原创文章其他平台转载须注明来源,特别说明的文章未经允许不可转载。我们发布的文章仅供养猪人学习参考,不构成投资意见。如有不妥,请联系客服删除。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