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猪行业持续低迷的背景下,养殖企业普遍面临盈利压力,即便是综合性农业龙头企业大北农(002385.SZ)也难以独善其身。尽管公司2025年前三季度整体业绩实现同比增长,但细究财报数据可以发现,其盈利结构并不均衡,第三季度净利润出现断崖式下滑,暴露出公司在当前猪周期底部区间中的经营困境。
  根据最新披露的三季报,大北农2025年1至9月实现营业收入207.44亿元,同比增长2.99%;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2.57亿元,同比大幅增长92.56%。然而,这一亮眼数据主要得益于前两个季度的表现。进入第三季度后,公司营收虽达71.84亿元,同比增长1.94%,但归母净利润仅为2169.10万元,同比下滑高达92.50%,环比降幅也达到78.52%,显示出单季度盈利能力急剧萎缩的趋势。
  造成第三季度业绩“变脸”的核心原因在于生猪业务的深度承压。数据显示,今年1至9月,大北农控股公司共销售生猪316.08万头,同比增长25.93%;实现销售收入48.98亿元,同比增长13.96%,销量和收入均保持增长。但问题出在价格端——受行业整体供过于求影响,生猪销售均价持续走低。尤其在今年9月,公司生猪销售均价跌至12.91元/公斤,创下年内新低,相较去年同期18.67元/公斤的价格大幅下滑逾30%。售价的跳水直接压缩了养殖利润空间,导致三季度盈利严重缩水。
  除了主营业务面临的周期性压力,公司的财务状况也引发关注。截至2025年三季度末,大北农资产负债率达到64.63%,不仅高于农业类上市公司的平均水平,且较年初上升1.18个百分点,反映出债务负担仍在加重。从债务结构来看,公司短期借款高达83.51亿元,而账面货币资金仅为43.51亿元,存在明显的流动性压力。同时,应付票据与应付账款合计达21.69亿元,进一步加剧了偿债风险。
  尽管面临重重挑战,财报中仍释放出一些积极信号。公司在成本管控方面取得成效,期间费用持续优化。2025年前三季度,销售费用为8.17亿元,同比下降0.3亿元;管理费用10.19亿元,同比下降0.61亿元;财务费用3.59亿元,同比减少0.38亿元。三项费用全面下降,表明公司在内部运营效率提升上已初见成果,为未来穿越周期提供了缓冲空间。
  展望第四季度,生猪行业仍处于产能去化阶段。虽然政策层面积极推动‘减母猪、控体重、去二育’等调控措施,但市场供需失衡的局面短期内难以根本扭转。国家数据显示,截至三季度末,全国生猪存栏量达4.368亿头,同比增长2.3%,环比亦有上升;能繁母猪存栏量仍高达4035万头,远超正常保有量水平,供应压力依然显著。这意味着整个行业或将延续亏损状态,养殖企业的现金流管理将面临更大考验。
  值得注意的是,在传统养殖业务承压的同时,大北农在种业领域的布局正逐步显现成效。9月9日,公司发布公告称,旗下控股子公司北京大北农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研发的转基因抗虫耐除草剂大豆转化事件DBN8205已通过阿根廷的安全评价审查,并正式获得种植许可。这是公司在国际农业生物技术领域的重要突破,意味着其转基因产品开始走向海外市场,有望成为未来新的利润增长点,也为公司多元化发展注入新动能。
  总体来看,大北农当前正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一方面,生猪周期的底部震荡对企业盈利和财务稳健性构成严峻挑战;另一方面,种子业务的技术突破和国际化进展为公司长期发展打开了想象空间。如何在稳住基本盘的同时加速战略转型,将是决定大北农能否穿越周期、实现可持续增长的核心命题。


【版权说明】猪博士平台转载的文章均已注明来源、猪博士平台原创文章其他平台转载须注明来源,特别说明的文章未经允许不可转载。我们发布的文章仅供养猪人学习参考,不构成投资意见。如有不妥,请联系客服删除。

点赞(0) 打赏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