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我国生猪生产继续保持稳步增长态势,市场供应充足,但价格却持续承压。国家统计局最新数据显示,前三季度国内生产总值达101.5万亿元,同比增长5.2%,农业生产形势良好,畜牧业平稳发展。其中,猪牛羊禽肉总产量达7312万吨,同比增长3.8%。猪肉产量同比增长3.0%,牛肉、禽肉分别增长3.3%和7.2%,唯有羊肉产量略有下降。值得注意的是,前三季度全国生猪出栏量高达5.3亿头,同比增长1.8%,显示出产能释放的强劲势头。然而,在供应不断攀升的背后,行业正面临前所未有的亏损压力——当前生猪养殖头均亏损已达282元,已连续12周处于亏损状态。
  从存栏结构来看,三季度末全国生猪存栏为4.37亿头,同比增长2.3%;能繁母猪存栏为4035万头,虽同比减少28万头、环比略降0.2%,但仍处于农业农村部划定的正常保有量区间。值得关注的是,尽管能繁母猪数量小幅回落,但生产效率显著提升。据卓创资讯数据,母猪年产商品猪数量(MSY)和每头母猪年提供断奶仔猪数(PSY)持续提高,反映出行业在“量减质升”的结构性优化。这一趋势意味着即使母猪数量下降,实际出栏能力仍在增强,预计四季度生猪出栏量将较三季度增长约10.57%,市场供应压力不减反增。
  与此同时,猪价持续走低已引发广泛关注。发改委价格监测中心数据显示,2025年10月第三周,全国生猪均价跌至11.9元/公斤,环比下降6.08%,连续六周下跌,创下2019年以来首次跌破12元大关的纪录。玉米价格同步下滑至2.28元/公斤,为近24周最低水平。猪粮比价降至5.22,连续九周低于6的盈亏平衡线,是近两年多来的最低值;猪料比价也跌至4.56,为过去21个月新低。这意味着养殖成本与售价严重倒挂,未来仔猪育肥模式下的头均亏损扩大至281.88元,行业整体陷入深度亏损。
  需求端的表现则相对疲软,难以支撑价格上涨。虽然进入四季度后气温转冷,传统腌腊季临近,终端消费需求有所回暖,屠宰企业日均宰量逐步回升,预计12月样本企业日均屠宰量环比增幅可达26.18%,但相较于庞大的供应增量而言,仍显不足。目前白条肉走货速度缓慢,市场需求恢复不及预期,供大于求的局面短期内难以扭转。尤其在养殖端出栏积极性较高的背景下,市场阶段性过剩特征明显,进一步压制了猪价反弹空间。
  影响后期猪价走势的核心因素主要包括产能结构、养殖成本与二次育肥行为。能繁母猪作为生猪生产的源头,其存栏变化直接影响未来10-11个月的出栏节奏。当前大型养殖企业能繁母猪存栏已由降转增,而中小散户则主动缩减产能,行业集中度不断提升,规模化进程加快。部分区域仍在推进清栏换种、扩建猪场等扩产动作,表明产能去化幅度有限,整体生产能力仍将保持稳定。
  饲料成本方面,四季度玉米、豆粕等主要原料价格呈下行趋势,带动养殖饲料成本小幅回落,预计头均饲料成本累计下降约0.68%。然而,由于国内玉米价格仍处高位,豆粕受国际市场波动影响较大,长期来看饲料成本存在不确定性。尽管短期成本略有下降,但整体仍处于中等偏高水平,对猪价形成一定支撑作用,尚不足以改变全行业的亏损格局。养殖户需密切关注原料价格动态,灵活调整采购与喂养策略以控制成本。
  此外,二次育肥作为短期市场的“调节器”,对猪价波动具有显著影响。随着前期猪价探底,北方部分地区出现二育补栏现象,推动现货价格企稳回升。国庆节后,生猪价格一度下探至10.84元/公斤的历史低位,随后在二育入场、气温下降及冻品入库等因素带动下开启反弹。不过,由于整体供应充裕,二育操作空间受限,近期其出栏占比明显下降。预计11月部分区域或有短线补栏行为,可能对猪价形成阶段性支撑,但难以根本改变供需失衡局面。
  综合多家机构分析,当前生猪市场正处于产能恢复周期的尾声阶段。自2024年一季度开始的产能回升将持续至2025年8月左右,按能繁母猪推后10个月计算,明年6月前后生猪出栏量有望见顶。瑞达期货指出,规模场积极出栏叠加理论出栏压力犹存,限制了价格反弹空间,建议关注反弹后的做空机会。国投期货认为,本轮猪价底部呈现典型的‘W型’双底特征,10月低点更偏向情绪性筑底,明年上半年在供应高企与消费淡季双重压力下,猪价仍有较大概率迎来二次探底。未来行情能否反转,取决于产能去化速度、需求复苏力度以及政策调控的有效性。
【版权说明】猪博士平台转载的文章均已注明来源、猪博士平台原创文章其他平台转载须注明来源,特别说明的文章未经允许不可转载。我们发布的文章仅供养猪人学习参考,不构成投资意见。如有不妥,请联系客服删除。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