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0月14日起,国内生猪市场结束此前持续下跌的走势,价格开启反弹模式。标猪出栏价从月初低点10.3元/公斤逐步回升,至22日全国外三元生猪均价已上涨至11.7元/公斤,涨幅明显。与此同时,标肥价差也由10月初的-0.4元/公斤进一步拉大至约-0.8元/公斤,显示出肥猪在当前市场中的价格优势日益突出。这一变化不仅增强了养殖户的抗价信心,也促使二次育肥(简称“二育”)提前入场,成为支撑本轮猪价回暖的重要力量。
  回顾10月上旬,生猪价格经历了一波快速下探,从1日的12.1元/公斤一路走低,至13日触及10.3元/公斤的年内新低。主要原因在于双节过后养殖端集中出栏,市场供应明显过剩,而终端消费需求却未能同步恢复,供需失衡导致价格承压。然而进入中旬后,随着气温普遍下降,北方地区对大体重生猪的需求有所提升,肥猪销售情况改善,推动标肥价差迅速扩大。在此背景下,养殖户惜售情绪增强,纷纷选择压栏增重,社会场标猪出栏量减少,大体重毛猪占比显著上升,进一步加剧了市场结构的变化。
  值得注意的是,二次育肥在本月上中旬加速入场,成为影响市场节奏的关键变量。华东、华中、华南、西南及西北等多个区域的二育补栏比例普遍达到25%至40%,部分地区甚至高达40%至60%。此次补栏主要集中在115至130公斤的大猪阶段,部分个体体重接近140公斤,预计出栏高峰将集中在11月中下旬,并延续至12月前后。伴随前期空栏逐步填补和栏舍利用率回升至70%至80%,二育户整体积极性较高。尽管并非所有养殖户都参与其中,但短期内集中补栏和压栏行为可能再度形成阶段性增重囤积现象,对短期猪价形成支撑,同时也为后续节假日前的供应带来叠加压力。
  从规模养殖场的出栏节奏来看,10月下旬整体压力有所缓解。经历双节后的集中出栏,截至20日,全国重点省份多数已完成月度出栏计划的72%至80%,出栏进度稳中有快。仅山西、湖北、广西和重庆等地略显滞后,其余地区基本按计划推进。随着出栏任务的阶段性完成,大型养殖企业主动降价出货的意愿减弱,市场压价动力被有效抑制,这为猪价企稳提供了有利条件。不过,考虑到后期仍有部分二育猪只陆续出栏,未来供应端的压力并未彻底消除。
  需求方面,短期内利好因素较为有限。双节过后消费热度回落,屠宰企业开工率明显下滑。虽进入中旬后,随着人员流动恢复和上班族回归,部分地区的屠宰量出现小幅回升,南方局部也开始零星启动工业腌腊备货,白条肉价格随之微幅上调,刺激部分批发商补货。但近期产品价格快速跟涨,下游采购趋于谨慎,终端实际消费并未出现明显提振,屠宰企业的持续提量面临瓶颈。展望中期,真正的需求拉动仍需等待11月气温进一步下降后,腌腊旺季的到来才有望带动消费回升。
  综合来看,当前生猪市场正处于供需博弈的关键阶段。一方面,规模场出栏节奏趋稳,叠加养殖户压栏增重和二育集中入场,短期供应压力有所缓解,对标猪价格形成一定支撑;另一方面,终端需求恢复缓慢,缺乏持续性利好驱动,限制了猪价上涨空间。预计10月下旬猪价将以窄幅震荡为主,涨跌幅度有限。从中长期看,四季度本是传统消费旺季,但因前期二育集中补栏和压栏行为积累,或将导致节前供应再度增加,形成供给叠加效应。因此,即便需求回暖,标猪价格突破13.0元/公斤的可能性依然较小,市场或将在波动中寻求新的平衡。
【版权说明】猪博士平台转载的文章均已注明来源、猪博士平台原创文章其他平台转载须注明来源,特别说明的文章未经允许不可转载。我们发布的文章仅供养猪人学习参考,不构成投资意见。如有不妥,请联系客服删除。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