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猪价格持续低迷的行业寒冬中,一批大型上市企业并未选择收缩战线,反而逆势而动,掀起了一轮密集的投资布局潮。自2025年5月以来,新希望、傲农生物、大禹生物、双汇发展、巨星农牧、旺大集团等多家上市公司纷纷通过设立子公司、增资扩产等方式,在生猪育种、饲料生产、养殖扩张及屠宰加工等环节累计投入资金逾7亿元,展现出强烈的逆周期战略意图。这一系列动作不仅彰显了龙头企业对行业长期发展的信心,也折射出中国养猪业正加速迈向规模化、集约化和全产业链协同的新阶段。
  其中,傲农生物以6亿元注册资本在福建漳州设立全资子公司——福建傲芯种业科技有限公司,聚焦生猪育种核心业务。此举标志着企业将种源技术提升至战略高度,致力于打造自主可控的高端育种平台。种猪作为养殖产业链的‘芯片’,其遗传性能直接决定生长效率与养殖成本。业内专家指出,掌握优质种源已成为未来企业构建竞争壁垒的关键,傲农此次重金投入,正是为下一轮猪周期储备核心竞争力。与此同时,大禹生物则通过两步落子布局‘饲料+养殖’闭环:先出资2000万元设立浮山县大禹智慧农牧公司,再向蒲县子公司增资5000万元,全面加码智能化生猪养殖项目,力求实现从饲料生产到终端养殖的一体化运营,降低中间损耗,提升整体效益。
  在饲料与区域供应链建设方面,新希望六和同样动作频频。2025年9月,其下属投资公司在江苏射阳设立注册资本2000万元的生物科技公司,经营范围涵盖饲料生产、饲料添加剂制造及水产养殖等领域。值得注意的是,新希望早在2006年便已在射阳布局饲料产业,此次再度加码,意在形成‘就近生产、就近供应’的双轮驱动模式,进一步强化华东市场的辐射能力与响应速度。类似的战略延伸也出现在双汇发展身上——8月5日,该公司在河南濮阳注册成立食品公司,注册资本500万元,主营业务包括生猪屠宰、食品加工与销售,旨在完善下游深加工链条,提升产品附加值,增强抗风险能力。
  养殖端的产能扩张亦未停歇。7月,乐山巨星农牧出资500万元成立庆云巨星农牧有限公司,持股比例达100%,经营范围覆盖牲畜饲养、种畜禽生产、饲料加工及食品销售等多个领域。该项目落地后有望显著提升区域出栏量,并助力公司在2025年上半年实现扭亏为盈。与此同时,广东旺大集团宣布投资500万元设立全资子公司——广东旺诸慧农科技有限公司,专注于生猪放养业务拓展。该公司计划联合合作伙伴共同推进‘代养+技术服务’模式,既推动自身饲料产品的市场渗透,也为中小养殖户提供系统支持,形成互利共赢的生态体系。
  这一轮密集投资的背后,是中国养猪业深度调整的真实写照。根据农业农村部数据,2025年上半年全国生猪均价长期徘徊于每公斤14至15元之间,而行业平均养殖成本普遍高于16元/公斤,导致多数养殖场处于亏损状态。在此背景下,大型企业凭借雄厚的资金实力、完善的产业链条和多元化的风控手段,得以在低谷期进行战略性布局。中国畜牧业协会数据显示,目前年出栏500头以上的规模养殖场占比已达62%,预计年底将突破65%,行业集中度持续提升,马太效应日益显现。
  本轮投资呈现出明显的‘补链、强链’特征。无论是傲农生物重金押注育种,还是大禹生物与新希望强化饲料与区域供应,抑或双汇向下游延伸加工链条,本质上都是对企业现有能力的巩固与升级。这些看似分散的动作,实则构成了一个完整的防御与进攻并重的战略体系:一方面通过内部协同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另一方面提前储备产能,抢占未来市场先机。而对于广大中小养殖户而言,形势则更为严峻。在山东、河南等传统养殖大省,不少农户反映每出栏一头肥猪即亏损约100元,叠加饲料价格上涨与融资难等问题,资金链压力空前。相比之下,大型企业可通过期货套保、订单农业、供应链金融等工具平滑波动,而在土地审批、环保合规、信贷获取等方面也拥有显著优势。
  面对激烈的‘内卷’竞争,行业中也涌现出‘反内卷’的探索路径。近年来,‘公司+农户’代养模式在四川、广西等地快速发展,成为连接龙头企业与个体养殖户的重要桥梁。在这种模式下,企业负责提供猪苗、饲料、防疫指导与统一回收,农户则专注日常饲养管理,双方风险共担、利益共享。据统计,目前全国采用各类合作养殖模式的生猪出栏量已占总量的25%以上,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此外,越来越多养殖户开始转向精细化管理,通过优化料肉比、改善通风温控、提升成活率等方式挖掘节本增效空间。也有部分从业者尝试特色黑猪、生态土猪等差异化养殖路线,避开红海竞争,开辟细分市场。还有一些地区自发组建养殖合作社,集体采购饲料、联合谈判销售,以增强议价能力和抗风险水平。
  展望未来,行业复苏仍需时间。国家发改委价格监测中心分析认为,当前能繁母猪存栏量仍处高位,生猪供给总体充裕,短期内价格难以出现根本性反转,未来3至6个月将以震荡筑底为主,产能去化过程将持续推进。在这场漫长的调整期中,无论是巨头还是散户,都面临着生存方式的重新选择。对于龙头企业而言,持续的资本投入必须建立在稳健的现金流基础上;而对于普通养殖户来说,如何在亏损中维持生产、保住队伍,已成为最现实的挑战。
  作为关乎国计民生的重要产业,中国养猪业的转型升级正在加速前行。自动化饲喂系统、智能环控设备、数字化疫病预警平台等新技术广泛应用,推动行业整体效率不断提升。在这个充满不确定性的时期,每一个参与者都在寻找属于自己的出路:有的融入产业化体系,借力大企业资源;有的深耕本地市场,走精品化路线;还有的抱团取暖,共建合作生态。正是这些多元化的努力,共同绘就了当下养猪业转型期的复杂图景。唯有构建更加健康、公平、可持续的产业生态,才能让这个行业穿越周期波动,在现代化道路上走得更稳、更远。


【版权说明】猪博士平台转载的文章均已注明来源、猪博士平台原创文章其他平台转载须注明来源,特别说明的文章未经允许不可转载。我们发布的文章仅供养猪人学习参考,不构成投资意见。如有不妥,请联系客服删除。

点赞(0) 打赏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