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0月以来,国内生猪市场持续承压,期现价格双双走低,均已触及年内最低水平。据农业农村部最新统计,10月第一周全国生猪平均价格为12.90元/公斤,环比下降2.8%,同比大幅下滑29.5%。期货市场上,近月合约2511价格逼近11000元/吨关口,主力合约2601自10月以来跌幅超过9%,反映出市场情绪的低迷和对未来预期的悲观。
  长假期间,现货价格快速回落,部分地区降幅接近1元/公斤,更有区域跌破11元/公斤的心理防线。中信建投期货养殖分析师魏鑫指出,现货市场的急剧下挫直接拖累近月期货价格向11000元/吨靠拢,体现了期货对现货的敏感联动。一德期货分析师侯晓瑞补充称,节后猪价下跌加速,尤其在跌破12元/公斤后出现明显抛售压力,部分养殖户因担忧进一步亏损而选择恐慌性出栏,导致价格围绕11元/公斤区间震荡运行。
  此次价格深度回调的背后,是生猪产能增长超出市场预期的现实。侯晓瑞分析认为,前期行业长期处于盈利周期,母猪存栏量居高不下,产能未能有效去化,导致当前供应持续过剩。即便进入冬季消费旺季,需求端有望回暖,也难以支撑猪价走出独立上涨行情。随着现货价格跌破多数养殖场的现金流成本线,期货市场呈现深度的contango结构——近月合约跟随现货探底,远月合约则因对未来供应过剩的担忧而估值下移,期现双杀局面形成。
  魏鑫同样指出,本轮价格深跌不仅是对当前供应过剩的反映,更是市场对未来预期的一次重新定价。目前生猪出栏量充足,养殖企业普遍面临阶段性亏损,这在周期性行业中虽属正常现象,但已引发行业利润由盈转亏的根本转变。尽管尚处亏损初期,养殖主体整体出栏节奏尚未剧烈调整,但低价环境已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投机性补栏行为,有助于缓解后期市场波动。
  从产能去化进展来看,9月下旬起行业开始面临仔猪与育肥猪双重亏损,淘汰母猪的情绪有所升温,去产能力度较此前略有加快。然而,侯晓瑞强调,真正意义上的超预期去产能尚未出现。数据显示,9月以来生猪出栏体重仍呈环比上升趋势,表明压栏现象依然存在,短期恐慌出栏主要集中在无法继续饲养的大体重猪源上。因此,在消费需求未显著提升的背景下,猪价反弹动力不足;但若无大规模恐慌抛售,价格也难以长期维持在现金流成本以下,预计短期内将以底部震荡为主。
  政策层面,国家已多次出手调控产能。自5月底以来,相关部门四次召开生猪产能调控座谈会,调控力度逐步加码。6月农业农村部明确提出年底前全国调减能繁母猪100万头的目标,9月再度联合发改委召开企业座谈会,推动落实具体措施。但从执行情况看,效果仍待观察。魏鑫表示,部分头部企业如牧原股份已积极响应,实现母猪存栏高位回落,但更多中小养殖场仍在观望或小幅调整,整体去化进度缓慢,距离目标仍有较大差距,预计至少需要半年时间才能完成阶段性任务。
  展望未来供需格局,侯晓瑞指出,若从10月起母猪产能真正进入实质性去化阶段,则对应2026年8月以后育肥猪供应将逐步减少;若养殖端提前降重出栏,这一时间节点可能提前1至2个月。这意味着在2026年6月之前,生猪市场仍将长期面临供应过剩压力,价格波动主要取决于出栏节奏的变化。春节前后可能出现‘跷跷板’式行情——节前备货带动短暂回升,节后回落,但全年高点预计难超14元/公斤,低点若无恐慌情绪蔓延,也不易大面积跌破10元/公斤。
  魏鑫认为,当前生猪价格正处于底部震荡区间,不排除进一步刷新低点的可能。短期内节日备货需求尚未启动,供应压力依旧突出,价格上行阻力明显。中长期则需关注储备肉投放、冻品库存等外部因素的影响。正信期货高级分析师李莉进一步指出,近年来规模化养殖快速发展,专业分工日益清晰,大型企业在前端种猪环节占据主导,中小养殖户集中于育肥环节,使得基础产能波动趋缓,但生产效率差异对市场影响加大,仔猪供需已成为判断猪价走势的重要领先指标。
  长远来看,2025年生猪养殖行业已正式步入新一轮压力周期,无论从持续时间还是跌幅深度看,本轮调整远未触底,未来道路依然艰难。不过,政府对稳定物价、引导行业健康发展的重视程度空前,自5月下旬起已持续推进降重与去产能工作,政策干预的连续性和有效性或将缩短本轮低迷期的持续时间,减轻行业整体亏损幅度,为后续周期反转积蓄力量。


【版权说明】猪博士平台转载的文章均已注明来源、猪博士平台原创文章其他平台转载须注明来源,特别说明的文章未经允许不可转载。我们发布的文章仅供养猪人学习参考,不构成投资意见。如有不妥,请联系客服删除。

点赞(0) 打赏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