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Mysteel农产品最新监测数据,截至昨日,全国外三元生猪出栏均价已跌至11.10元/公斤,较10月1日下跌1元/公斤,降幅达8.26%。早在10月4日,该价格已跌破12元/公斤,降至11.95元/公斤,标志着生猪价格正式全面迈入“5元时代”(即每斤5元左右的价格区间)。这一持续走低的行情反映出当前生猪市场深层次的供需矛盾,行业长期积累的供应压力难以在短期内缓解。多位业内人士分析指出,尽管已进入传统消费旺季,但“旺季不旺”的局面已基本定型,市场整体呈现弱势运行态势。
  当前生猪市场呈现出“供需双增”但严重失衡的局面。从供应端来看,各类养殖主体均面临较大的出栏压力。大型规模企业为减少亏损,普遍采取“降重出栏”策略,即降低生猪出栏体重以加快资金回笼和库存周转。同时,由于8月至9月部分企业未能完成既定出栏计划,积压的出栏任务集中释放,导致10月的日均出栏量环比增加约3%,进一步加剧了市场供给压力。与此同时,散户养殖户、二次育肥户以及放养合作公司也因持续亏损而被迫加快出栏节奏,形成被动跟风出栏的连锁反应,使得整体供应量持续攀升。
  然而,需求端的恢复远未达到匹配供应增长的水平。样本屠宰企业的数据显示,近期开工率与宰量均呈阶段性下滑趋势,本周宰量较上周减少8910头,开工率下降2.15个百分点。这表明终端市场的消费能力依然疲软,居民对猪肉的采购意愿有限,餐饮及团体消费恢复缓慢,难以有效消化不断增长的生猪供应。供需错配的核心问题在于——供应的增长是刚性且集中的,而需求的回升则是分散且缓慢的,这种结构性失衡成为压制猪价反弹的根本原因。
  尽管整体形势偏弱,但近期市场也出现了一些短期支撑因素,为价格底部提供了一定缓冲。首先是二次育肥群体的入场积极性有所提升。随着毛猪价格处于低位,二次育肥的成本优势显著扩大,尤其是当‘标肥价差’(标准体重猪与大体重猪之间的价格差异)逐步拉大时,350斤以上的大猪更具盈利潜力,吸引部分资金重新布局短期育肥。不过需要警惕的是,当前整个养殖行业仍处于全面亏损状态,市场情绪普遍悲观,多数散户和育肥户的实际出栏量仍远大于补栏量,因此二次育肥的介入仅能延缓跌势,尚不足以扭转供过于求的大格局。
  其次,部分屠宰企业开始少量增加冻品入库,也为市场带来一丝暖意。由于原料毛猪价格走低,屠宰加工成本下降,多数企业已实现扭亏为盈,经营压力减轻。在此背景下,一些屠宰厂选择适度补充冻品库存,短期内对生猪需求形成一定支撑。然而,冻品市场的传导效应有限:一方面,白条肉和冻品价格同步下行,冻品销售仍处于亏损状态;另一方面,多数企业对未来行情持谨慎态度,认为猪价仍有下行空间,因此入库操作以观望为主,动作保守,支撑力度较为微弱。
  展望后市,生猪价格走势可划分为三个阶段进行研判。在短期(10月下旬),随着上述两项支撑因素逐步显现,猪价已出现止跌企稳迹象,预计将以低位震荡为主,大幅上涨或深度下跌的可能性均较小,价格波动区间将相对狭窄。进入中期(11月至12月),传统意义上的消费旺季难有实质性表现,“旺季不旺”已成为行业共识。尤其在12月,各大规模企业为完成全年出栏目标,极可能集中加速出栏,届时市场供应压力将进一步加大,猪价仍将承压运行。尽管天气转冷后大体重生猪需求回升、南方腌腊灌肠等季节性消费陆续启动,可能带来阶段性提振,但若需求释放不够集中,仍难以改变整体弱势格局。
  至于节前(春节前)阶段,虽然节日效应有望带动消费需求小幅回升,但供应端的压力并未根本缓解。当前能繁母猪存栏量仍处于较高水平,后续生猪出栏具备较强惯性,产能去化过程缓慢。这意味着即便消费回暖,也难以完全消化过剩的供应。综合判断,春节前生猪价格大概率维持低位运行,显著反弹的可能性较低。对于养殖企业而言,需做好长期应对低迷行情的准备,优化成本控制、调整出栏节奏、防范市场风险,方能在本轮周期底部中稳健前行。


【版权说明】猪博士平台转载的文章均已注明来源、猪博士平台原创文章其他平台转载须注明来源,特别说明的文章未经允许不可转载。我们发布的文章仅供养猪人学习参考,不构成投资意见。如有不妥,请联系客服删除。

点赞(0) 打赏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