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现代养猪生产中,育肥猪的饲养管理直接关系到出栏效率、肉质品质以及整体养殖效益。科学的管理技术应涵盖环境控制、营养供给、健康维护和出栏运输等多个环节,任何一个细节的疏忽都可能影响猪只的生长速度和抗病能力。因此,建立一套系统化、精细化的饲养管理体系至关重要。
  环境是影响育肥猪健康与生长的重要因素之一。温度应维持在18-22℃之间,这是猪只最适宜的生长区间。冬季需采取加垫草、安装保温灯等措施防止寒冷应激;夏季则要通过加强通风、喷淋降温等方式避免热应激。同时,相对湿度应控制在60%-70%,湿度过高容易滋生细菌和寄生虫,引发皮肤病或呼吸道疾病;而湿度过低则可能导致粉尘增多,刺激猪只呼吸系统。良好的通风系统能有效排除氨气、硫化氢等有害气体,改善空气质量,但需注意避免‘贼风’直吹,以免引起感冒或其他应激反应。
  合理的饲养密度对猪群的健康和行为有显著影响。建议每头育肥猪占地面积为1.1至1.5平方米,每栏饲养10到15头为宜。密度过大会导致空气流通不畅、粪便堆积严重,并增加打斗频率和疾病传播风险。此外,光照应以自然光为主,避免强光直射造成猪只躁动不安;同时要尽量减少噪音干扰,如机械轰鸣、人员喧哗等,以防猪只产生恐惧情绪,进而影响采食量和增重效果。
  营养管理是育肥猪快速增重的核心环节。饲料配方应根据猪只的不同生长阶段进行动态调整。在育肥前期(70-120日龄),饲料中粗蛋白含量应保持在16%-17%,赖氨酸水平达到0.85%,每日每头饲喂量控制在2.5至3公斤。进入育肥后期(120日龄至出栏),可适当降低粗蛋白至14%-15%,赖氨酸降至0.7%,并添加0.5%的油脂以提高能量密度,促进脂肪均匀沉积。必须确保饲料新鲜无霉变,定期检查原料质量,杜绝使用劣质或受污染的饲料。
  饲喂方式可根据实际情况选择自由采食或定时定量投喂。无论哪种方式,都应保证料槽不断料,同时每天清理残余饲料,防止陈料堆积发霉。过度采食会导致脂肪沉积过多,降低瘦肉率,因此需合理控制进食总量。饮水管理同样不可忽视,必须提供清洁、充足的饮用水。对于体重在30-50公斤的猪只,饮水器流速应保持在每分钟1.5-1.8升。冬季可供给温水以减少冷应激,夏季可在饮水中添加少量碳酸氢钠,帮助调节体内酸碱平衡,缓解热应激。
  健康管理是保障育肥猪稳定生长的基础。必须严格按照免疫程序接种猪瘟、猪伪狂犬病、口蹄疫等关键疫苗,接种前后应尽量避免转群、运输等应激操作,确保免疫效果。驱虫工作也需常态化,建议每2-3个月进行一次,常用药物包括伊维菌素和阿苯达唑,驱虫后应及时清除粪便,防止虫卵再次污染环境。日常巡栏必不可少,饲养员应每天观察猪群的精神状态、食欲、饮水情况及粪便形态,一旦发现异常个体,立即隔离并针对性治疗,防止病情扩散。
  适时出栏是提高经济效益的关键一步。一般当猪只体重达到100-120千克时即可安排出栏,过晚育肥会导致饲料转化率下降,增加成本。出栏前12小时应停止喂料,仅提供清洁饮水,有助于减少运输过程中的呕吐和腹泻风险。运输车辆必须清洁、通风良好,避免过度拥挤造成挤压伤害或严重应激。到达目的地后,新进猪只需经过一段时间的隔离观察,确认健康状况稳定后再与其他猪群混养,以防止外来疾病的引入。
  综上所述,育肥猪的高效饲养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从环境调控、精准营养、疾病防控到出栏管理各个环节协同配合。只有注重细节、科学管理,才能有效提升猪只的日增重、饲料利用率和整体成活率,最终实现养殖效益的最大化。实际操作中还应结合当地气候条件、品种特性及市场行情灵活调整方案,持续优化管理水平。


【版权说明】猪博士平台转载的文章均已注明来源、猪博士平台原创文章其他平台转载须注明来源,特别说明的文章未经允许不可转载。我们发布的文章仅供养猪人学习参考,不构成投资意见。如有不妥,请联系客服删除。

点赞(0) 打赏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