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生小猪频繁拉稀且难以控制,是许多猪场面临的棘手问题。部分仔猪甚至在未出现腹泻的情况下三天内全部死亡,这背后的根本原因往往在于母猪的健康状况。母猪若存在饲料营养不均衡、体内携带圆环病毒或博卡病毒、伪狂犬疫苗免疫不到位、霉菌毒素长期侵害,以及乳房炎等问题,都会直接影响乳汁质量与免疫力传递。要解决这一问题,必须从源头抓起:确保母猪的猪瘟和伪狂犬疫苗免疫到位;每月进行一次系统性保健,使用具有扶正祛邪、抗病毒作用的中药制剂清除体内潜伏的圆环病毒等病原;在产前5天至产后10天期间,结合可穿透至乳腺和子宫的引导药物及广谱抗菌素,有效防控链球菌、副猪嗜血杆菌、气喘病等继发感染,从而全面提升仔猪出生后的生存能力。
  母猪产下死胎或畸形胎的现象屡见不鲜,尤其在头胎和二胎母猪中更为突出。这类问题需追溯到配种前的健康管理是否到位。若猪瘟、伪狂犬、细小病毒等关键疫苗未按程序接种,极易导致胚胎早期死亡,形成大小不一的木乃伊胎,其中细小病毒感染是主要诱因。而对于多胎母猪而言,鲜活死胎增多则与当前高温高湿环境引发的应激反应密切相关,加之蚊虫叮咬传播附红细胞体、链球菌等病原,进一步加剧了胎儿缺氧和流产风险。为此,建议猪场安装冷风机改善通风降温条件,并定期开展驱虫与病原筛查,通过环境调控与健康管理双管齐下,显著降低死胎发生率。
  保育期仔猪生长迟缓、体质虚弱,甚至发展为‘僵猪’,已成为制约出栏效率的重要瓶颈。尽管表面症状表现为消瘦、精神萎靡,但根源仍在于母猪体内潜藏的圆环病毒垂直传播给仔猪,导致其免疫抑制、采食下降、继发感染频发。因此,防控重点不应仅停留在保育阶段的治疗,而应回归母猪管理——定期使用具备扶正祛邪、清热解毒功效的中药制剂,系统性清除母猪体内的圆环病毒载量,从根本上阻断病毒向后代传播的链条,提升仔猪先天免疫力,确保保育期健康稳定生长。
  夏季哺乳母猪断奶后迟迟不发情的问题日益普遍,严重影响批次生产的连续性。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复杂多样:饲料中霉菌毒素污染破坏内分泌系统;长期限位饲养导致运动不足;高温高湿环境引发热应激,使母猪烦躁不安、激素分泌紊乱;此外,缺乏公猪刺激、疾病困扰及不良饲养环境也加剧了该问题。解决方案在于综合调理:调整饲料品质,杜绝霉变原料;推动母猪适度运动,逐步淘汰传统限位栏,推广自由活动一体化养殖模式;配合使用调节内分泌平衡的营养添加剂,并加强公猪诱情管理,帮助母猪快速恢复发情周期,提升繁殖效率。
  母猪在怀孕后期及分娩前后出现便秘的情况十分常见,严重时可诱发食欲废绝、产道水肿甚至难产。其生理机制在于妊娠末期子宫迅速膨大,压迫直肠,减缓肠道蠕动,同时机体大量吸收水分以供给胎儿发育,导致粪便干结。为预防此类问题,应在饲料中添加复合营养调节剂,维持体内电解质与代谢平衡;同时使用微生态制剂如益生菌、酵母培养物等,重建肠道菌群环境,促进消化吸收与排便顺畅。此举不仅能有效缓解便秘,还能显著降低胃溃疡的发生概率,保障母猪围产期健康。
  头胎母猪难产率居高不下,已成为影响猪场经济效益的关键因素之一。究其原因,既有遗传选种不当,如选择骨架偏小、耻骨联合狭窄的个体作种用;也有管理失误,如过早配种(未满8个月、体重不足260斤)、未经历2~3次正常发情即强行配种,导致生殖系统发育不全。此外,母猪内分泌失衡、营养供给不足、长期便秘引发自体中毒,均会造成产力不足、产道水肿等难产诱因。科学对策包括:严格选种,优先选用后躯宽大、繁殖性能优良的后备母猪;推迟初配时间至生理成熟期;注重围产期营养调配与肠道健康管理,避免毒素蓄积。唯有全面优化母猪管理体系,才能显著降低难产风险。
  实现猪群少生病、不生病的目标,核心在于夯实基础管理,筑牢防疫体系。公母猪作为整个猪场的生产基石,其健康水平直接决定全场效益。其中,猪瘟和伪狂犬疫苗的规范免疫是防疫工作的重中之重,必须确保抗体达标并定期检测。与此同时,良好的养殖环境不可或缺:猪舍设计应兼顾保温与通风,配备冷风机、热风机、地暖系统,做到冬暖夏凉;设置天窗保证空气流通,杜绝氨气刺鼻气味;及时清理粪污,控制蚊蝇鼠害,切断疾病传播途径。此外,坚持定期驱虫,选用优质无霉变饲料,避免依赖所谓‘脱霉剂’掩盖原料劣质问题。在保健策略上,提倡减少过度免疫带来的应激,前两三胎母猪重点做好猪瘟、伪狂犬、细小病毒免疫,并辅以中药调理,清除蓝耳、圆环等慢性病毒。通过系统化调理母猪的内分泌、营养代谢、肠道微生态三大平衡,全面提升群体健康度,最终实现哺乳仔猪健壮、保育猪生长稳健、育肥猪高效出栏的良性循环,真正达成降本增效、持续盈利的养殖目标。


【版权说明】猪博士平台转载的文章均已注明来源、猪博士平台原创文章其他平台转载须注明来源,特别说明的文章未经允许不可转载。我们发布的文章仅供养猪人学习参考,不构成投资意见。如有不妥,请联系客服删除。

点赞(0) 打赏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