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副嗜血杆菌病是一种常见于2至8周龄仔猪的细菌性疾病,尤其在保育阶段高发,给养猪业带来较大经济损失。该病的主要病理特征为纤维素性多发性浆膜炎、关节炎和脑膜炎,剖检时常见典型的‘绒毛心’现象——即心包表面覆盖大量纤维素性渗出物,形成如绒毛般的外观。此外,病猪还可能出现发热、精神沉郁、食欲减退、呼吸困难、跛行甚至神经症状等表现。由于其临床症状与其他呼吸道疾病相似,确诊需结合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及实验室检测手段。
  关于疫苗预防,目前市面上已有针对猪副嗜血杆菌的商品化疫苗,但由于该菌已确认存在15种不同的血清型,且各血清型之间交叉保护力较弱,因此商品苗难以提供全面防护。对于规模化猪场,建议根据本场流行菌株分离鉴定后,定制自家灭活疫苗,以提高免疫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值得注意的是,个人散养户不具备相应的生物安全条件和实验室技术支持,不建议自行进行菌株分离与疫苗制备。在选择商品疫苗时,西班牙海博莱(Hipra)生产的疫苗在临床上反馈效果较好,可作为优先参考。同时,免疫策略应兼顾母猪与仔猪:在母猪产前接种疫苗,不仅能增强其自身免疫力,还能通过母源抗体有效降低仔猪上呼吸道中副嗜血杆菌的定植数量和血清型多样性,从而显著减少发病风险。
  在治疗方面,氟苯尼考、强力霉素、阿莫西林、头孢噻呋钠等抗生素对猪副嗜血杆菌具有较好的抑菌或杀菌作用,是当前临床常用的治疗药物。然而近年来,随着抗生素的广泛使用,部分菌株已出现不同程度的耐药性,个别地区甚至出现多重耐药现象。因此,在用药前最好能进行细菌分离和药敏试验,依据结果科学选药,避免盲目用药导致疗效下降或延误病情。一旦发现猪群中出现疑似病例,必须坚持‘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的原则,争取在疾病初期控制发展。当猪只已表现出明显临床症状时,口服给药吸收有限,建议采用肌肉注射方式,并适当加大剂量,确保药物能够充分到达病变组织,如胸腔、心包和关节等部位。
  治疗过程中还需注意群体防控策略:只要某一栏中有猪发病,即使其他猪尚未出现症状,也应对整圈猪只进行同步治疗,防止隐性感染扩散。此外,‘三分治疗,七分养护’是处理慢性病例的关键理念。许多病猪并非直接死于细菌感染,而是因长期拒食、体力消耗过大而导致衰竭死亡。因此,必须加强饲养管理,提供易消化饲料,保持饮水清洁充足,改善环境舒适度,帮助病猪恢复体能。对于病情严重、无法站立、极度消瘦或治疗无效的个体,应及时淘汰,防止成为传染源,影响整个猪群健康。
  从根本上防控猪副嗜血杆菌病,必须认识到它属于一种条件性致病菌——只有在机体免疫力下降或存在外界应激因素时才会引发疾病。因此,防控的核心在于提升猪群整体健康水平和抗病能力。首先,必须做好基础疾病的免疫工作,包括猪瘟、蓝耳病、伪狂犬病、支原体肺炎以及猪圆环病毒病等,这些疾病会严重削弱猪只的免疫系统,为副嗜血杆菌的入侵创造机会。其次,要尽量减少各类应激源,如保持猪舍干燥、通风良好、温度稳定,避免昼夜温差过大;在断奶、转群、疫苗接种等关键节点采取温和操作,降低应激强度。定期淘汰体质弱小、生长迟缓的病残猪,切断潜在传播链。在高发阶段,如断奶前后,可在饲料中添加敏感抗生素或中草药制剂(如麻杏石甘散)进行阶段性预防,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最后,再强调一点:加强管理不能只停留在口号上,必须落实到每一个细节,从人员操作规范到环境卫生监测,都需要制度化、常态化执行,才能真正构筑起抵御副嗜血杆菌的坚固防线。


【版权说明】猪博士平台转载的文章均已注明来源、猪博士平台原创文章其他平台转载须注明来源,特别说明的文章未经允许不可转载。我们发布的文章仅供养猪人学习参考,不构成投资意见。如有不妥,请联系客服删除。

点赞(0) 打赏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