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丹麦一家采用户外放养模式的商业养猪场爆发了猪布鲁氏菌病,涉及3850头生猪。这是自1999年以来该国首次检出该病原体,立即引发了养殖业和公共卫生领域的高度关注。据荷兰代芬特尔动物健康服务局(GD)通报,此次疫情的具体传播路径尚未完全明确,但初步调查将焦点集中在欧洲棕兔身上。由于丹麦本土并无野猪种群,而猪布鲁氏菌生物变种2的主要宿主为野猪和欧洲棕兔,因此研究人员推测,野生兔子可能在此次疫情中扮演了中间宿主的角色。此外,饲料污染、精液输入、非法饲喂或引入感染活畜等途径也被列为潜在传播方式。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户外饲养系统因与野生动物接触频繁,被认为具有更高的感染风险。
  猪布鲁氏菌是一种革兰氏阴性细菌,属于引发布鲁氏菌病的五种主要病原之一,不仅可感染猪只,还能跨物种传播至牛、野生动物甚至人类,具备显著的人畜共患特性。历史上,丹麦曾通过严格的监测体系、全面扑杀和禁止使用疫苗等措施,在1999年成功根除该病原。时隔26年再度出现,既反映出过去防控策略的有效性,也揭示了病原体可能长期潜伏或通过外部渠道重新传入的风险。这一事件提醒我们,即使在已实现‘无疫’状态的国家,也不能放松对跨境动物及产品流动的监管警惕。
  该病菌主要通过口腔摄入途径传播,例如猪只食用了被污染的流产胎儿、胎盘组织、饲料或水源。公猪还可通过受感染的精液进行性传播,而空气飞沫或皮肤伤口传播则较为罕见。在本次丹麦疫情中,专家怀疑病原可能经由进口的受污染饲料、种猪精液或活体动物带入农场,尤其是来自欧洲大陆存在野猪宿主区域或美洲野生猪群流行区的产品。鉴于丹麦养殖业高度依赖国外优质种源,这种输入性风险不容忽视。同时,户外放养模式使猪群更易与携带病原的野生动物接触,形成传播链条。因此,强化生物安全屏障,如设置防野生动物围栏、规范饲料来源、杜绝非法饲喂行为,成为防控的关键环节。
  感染猪布鲁氏菌的猪往往症状隐匿,常见表现为妊娠后期流产、产出死胎、不孕、关节炎导致的跛行以及公猪睾丸炎等。更具挑战的是,部分慢性感染者可在长达数月甚至数年内无明显临床表现,却持续排菌,成为隐蔽的传染源,极大增加了早期发现和控制的难度。对人类而言,该病可通过破损皮肤、吸入气溶胶或食用未充分加热的猪肉而感染,初期症状类似流感,包括发热、盗汗、乏力和关节疼痛;若未及时治疗,可能演变为慢性疾病,影响心脏瓣膜、神经系统或生殖系统。诊断方面,常规采用血清学检测如ELISA和玫瑰红染试验,辅以细菌培养或PCR技术确认病原。丹麦还运用全基因组测序手段追溯菌株来源,有助于精准锁定传播链并制定针对性防控措施。
  一旦确诊疫情,必须迅速采取隔离、追踪接触动物、封锁疫区等应急措施,并在必要时实施扑杀以阻断扩散。目前,丹麦主管部门已启动强制报告机制,加强对进口种猪、精液及饲料的检疫力度,并可能临时限制相关猪肉产品的出口,以维护国内外市场信心。在全球范围内,欧盟尚未批准商用猪布鲁氏菌疫苗,因此防控核心仍依赖于严格的生物安全管理。养殖场应建立完善的卫生制度,定期开展健康监测,严禁使用含有动物源性成分的残羹剩饭喂猪,确保饮水和饲料的安全可控。对于人类感染者,可通过多西环素联合利福平等抗生素进行有效治疗,但群体防控的重点在于彻底清除传染源,防止疫情反复。
  此次疫情对丹麦乃至整个欧洲畜牧业都敲响了警钟。作为全球重要的猪肉出口国,丹麦每年猪肉产值超过50亿欧元,其中80%以上用于出口,主要市场涵盖德国、中国和英国。即便是孤立个案,也可能触发欧盟范围内的贸易限制,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近年来,欧洲多地野猪种群中猪布鲁氏菌的检出率呈上升趋势,凸显出家养与野生动物交界面日益严峻的防疫压力。目前,丹麦正由SEGES农业研究中心与兽医食品管理局牵头,协调多方力量展开快速响应,并依据欧盟动物卫生法规推进联防联控。未来几天预计将公布更多具体遏制政策。面对这一复杂挑战,养殖户应主动加强与兽医机构的合作,积极参与行业信息共享,共同提升整体防控能力。
  尽管猪布鲁氏菌的再次出现令人警觉,但我们无需过度恐慌,而应保持清醒认知与科学应对。通过完善农场管理制度、细化生物安全措施、严格把控引种和饲料环节,并与政府监管部门、科研机构形成合力,才能有效构筑防线,保障猪群健康与产业可持续发展。这场疫情不仅是对防疫体系的一次考验,更是推动行业升级的重要契机。唯有齐心协力,从每一个细节做起,才能真正守护好每一头猪,筑牢食品安全与公共卫生的坚实屏障。


【版权说明】猪博士平台转载的文章均已注明来源、猪博士平台原创文章其他平台转载须注明来源,特别说明的文章未经允许不可转载。我们发布的文章仅供养猪人学习参考,不构成投资意见。如有不妥,请联系客服删除。

点赞(0) 打赏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返回
顶部